任小松
南充市李渡中学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环境资源的共享意识,促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观念,提升其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意识感。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中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更好地实施环保教育。下面,笔者将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地理教学;环境问题
引言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之而来的环保问题也成为当下发展中的热题。环境的恶化不断提醒着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我国人口众多,一段时期以来的粗放型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教师要重视基础教育,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教育的重点,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所在,从而形成环保意识。高中地理教师要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是促进我国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将环境保护的理念与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渗透融合,这既是高中地理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核心素养教育需要关注的重点。教师要选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让两者能够有机渗透和结合,从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的效果。
一、高中地理渗透生态文明的可行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这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些内容与生态文明有着共通之处。由于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内容,生态文明也包含自然生态文明和人类社会文明两个方面,两者可以进行融合。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生态文明的内容,一方面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显性”的生态文明内容;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隐性”的生态文明内容,最后通过教师的地理教学活动实现生态文明的渗透
二、生态文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体现
(一)结合生态文明理念,深入贯彻课标要求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的弊端出现之后,人类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提出的。生态文明与人类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可以转变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将原来的“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环境观念转变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环保观念。本节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为“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某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将这个生态环境问题放到特定的区域中进行思考,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深刻剖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使其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树立人地协调观,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运用学习的环境治理方式,提高地理实践力。
(二)将地理知识与周边环境相结合
教师在开展地理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将课本中的地理知识与周边环境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环保问题不仅仅是挂在嘴边,而应存在于实际生活当中。近年来,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前段时间澳洲失火,导致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动物流离失所,树木烧毁等情况的出现。还有热带雨林持续的大火也烧毁了不少树木,土地流失严重。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会直接影响到生态平衡,而地球一旦被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十分困难,因此环境保护十分重要。
例如,教师在教授“地球表面大气层”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实际感受冷、热、风、雨等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产生这些自然气候现象的主要原因与环境问题是息息相关的,人们只有意识到自然生存规律,才能避免危害。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球大气层知识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气象与地球大气层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要点,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依据教材进行环保知识的渗透
教材也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依托,环保意识的渗透需要与地理教材资源相辅相成。高中地理知识所覆盖的范畴非常广泛,很多知识点较为琐碎,为了能够强化学生的认知,增强记忆,教师需要根据地理教材的要求,融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环保知识的渗透[4]。高中地理教材中很多知识都可以和环保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将当下较为突出的雾霾、温室效应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分析大气问题的成因以及相关解决措施,在具体教学时,也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视频和图片展示结合的策略,加强学生的印象。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带动之下,学生不仅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也会主动尝试找到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法,原本较为琐碎的知识点,通过环保事件的黏合,也会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记忆,在理论和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获得真知。除了要依托于课本教学地理知识和渗透环保意识之外,教师也要注重将课堂教学和课下教学进行结合,通过组织社会环境问题的调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并鼓励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共同为环保贡献力量。
(四)联系生活实际,渗透生态安全思想
生态安全教育的前提引导学生是树立生态安全思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在教学思想、理念以及活动中实现生态安全教育的渗透。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挖掘与生态安全知识相关的素材,并通过实例教学解决过于理论化、缺乏具象导致学生缺乏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一)凸显关联性与整体性生态安全是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破坏不可逆性、恢复长期性等特点,可见,生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个体之间具有微妙的关联以及同属于一个系统的整体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好这些特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凸显知识点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例如,在教学“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时,湿地的特点是地表常年有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和水体的过渡地带。从概念上看,湿地应该包括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江苏的南部存在的大量的水,因此必然存在大量的湿地。但通常大多数学生会认为只有天然湿地才是生态保护对象,而人工湿地对自然湿地没有影响。其实这是想当然的错误认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人工湿地也会影响生态环境的思想。如引入1998年我国南方发生特大洪灾的案例,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震撼人心的洪灾图片,让学生对人工湿地过度使用的负面影响形成深刻的印象,然后再结合江苏所在地区发生过的一些洪灾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洪灾的发生原因,进而将人工湿地不合理开发所造成的严重影响深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明白“个体与整体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的深刻含义。
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高中地理教学具有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多的地理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挖掘与生态文明有关的教学内容,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地理教学、地理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师生都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光明.高中地理教学中低碳意识的培养途径[J].新课程导学,2018(35):93.
[2]蔡悦.高中地理教育中环保教育理念的渗透研究[J].高考,2018(35):128.
[3]林跃森.试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8):45-46.
[4]旦正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J].新智慧,2018(22):126.
[5]徐文华.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