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收视的困惑与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冯超伟
[导读] 新闻周刊为广大读者提供中国国内一周中重大新闻报道
        冯超伟
        濮阳外国语学校      
        一、困惑
        新闻周刊为广大读者提供中国国内一周中重大新闻报道,内容涉及广泛且富有深度,重点在于挖掘新闻背景和内涵,力争做到比报纸报道有深度、有质量、有系统,比月刊报道有时效、有权威、有观念。其做为有影响力的主流的新闻类周刊,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角度以及用中文的传播方式,向中国乃至世界传播一种来自中国的声音。其追求的是希望做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
        新闻周刊这一宗旨、定位与追求,本应该引起青年学生的高度关注与浓厚兴趣,激励青年学生关注身边事、国事天下事。可是,随者时间的流逝,学生对新闻周刊渐渐变得冷淡、漠然,甚至寡味。
        因果是相互依存的, 从来没有无因之果,那么新闻周刊收视,尤其是高效收视教学的“症结”在哪里呢?
        二、问题分析
        (1)教师方面
     ①新闻周刊收视的随意性。新闻周刊的收视看似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具体的对象,看似有鲜明的题目,即新闻周刊收视,其实它仍为一块璞,一块未雕琢的玉,虽然大家都知道它有价值有意义,但是其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不清楚不明白,教师也不清楚。班主任只是从学校信息中心发的链接上下载,然后拷贝到班里电脑上,组织学生观看。至于本周新闻周刊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主要指向哪些方面,想达到什么样的收视效果则一概不知,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收视目标,至少可以说目标不明确,正如一节没有学习目标的课一样。
        ②新闻周刊收视的强制性。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新的高等学校不断建起,原有的高等学校不断扩招,但每年的高考过后,仍有许多家庭不胜其忧,高考的成功仍是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学生的人生期盼。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众多语文教师抱着为学生升学负责的想法,凸现语文工具性,视学生为容器,几乎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波动、态度不同,忽视了学生阅历的多少与体验的深浅,忽视了学生思维的状态,完全凭想当然让学生收视,并以时间有限为由,在没有充分的训练指导下,强制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既要收视又要写作,否则,按违纪处理,进行花样繁多的处罚。这种强制性扼杀了学生的收视情趣,阻碍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影响了学生自由的,富有创意的收视与表达。
        ③新闻周刊收视的单一性。由于高考的激烈竞争,语文教学本身已陷在应试教学的怪圈里,形成一种僵化的单一的模式,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新闻周刊的收视也未能跳出这一窠臼。每周固定的时间努力安静观看班主任拷贝来的新闻周刊,边看边写,情绪单一,气氛单一,方式单一,这种长期僵化单一的模式,忽视了学生收视时的情感性,消减了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欲望,慢慢让学生感觉收视是为班外检查人员而收视的,收视完就万事大吉了,就可免各种处罚了。
        ④新闻周刊收视的无用性。人类发展的历程,其实就是不断用知识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获得感往往会激发人类进一步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可是,学生在新闻周刊收视之后,除了要把新闻周刊收视本上交以免受到惩罚之外,就再无别的用处了,课上不用,作文不用,考试不用。教师不用,学生用不上。学生即使用,也是偶然性。因为老师几乎不从新闻周刊里提炼作文材料。
        (2)学生方面
     ①新闻周刊收视过程中主体性的缺失。从成长的角度上来讲,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观察思考并情感体验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应是真正的主人,应是激情澎湃,思绪翻滚,神游八荒,视通千里,应是积极主动,情绪亢奋,可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新闻周刊收视过程中消极、低沉、懈怠,他们觉得收视就是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他们觉得收视是一种压迫,一种无奈,甚至是一种痛苦。他们没有体会到收视的过程是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思考社会的过程,是一种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自我成长方式。也就是说,他们在新闻周刊收视过程中没有找到自我,也就更没有找到自己精神的家园。
        ②新闻周刊收视时的思维缺失。与其说语言是一条优美的河,倒不如说思维是一条浪花四溅的河。语言优美固然重要,但是没有深刻的、充满灵性的思维,其往往会变得浅表而乏味,甚至庸俗与无聊。同样,新闻周刊收视,不仅应该观看一闪而过的画面,聆听简练生动的语言,而且应该关注其中蕴含的观察社会、探究社会、思考社会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思维不断触碰着学生的思维,思维的火花才会不断闪现,闪现的火花会激发学生收视的兴趣。可是由于惯性的考试化的教与学的方式,钝化了学生的思维,整个收视过程严重缺少思维的参与,也就谈不上思维的火花的闪现。
     ③新闻周康收视时的理想与信念缺失。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物欲的横流,形形色色诱惑的增加,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的激烈,通信的飞速发展,如今的学生没有了过去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志向与抱负,没有了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没有了过去学生的那份执著,尤其是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大学生就业困难,好多学生似乎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他们思想的世俗化、物质化、货币化的倾向越来越强,这些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他们的功利性,降低了他们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责任心,减弱了他们不断追求进步的成长意识。
        三、新闻周刊收视的评价方面
        目前新闻周刊收视的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方法机械,组织程序不够合理,评价的激励性没得到应有的发挥,评价的共同参与度不够等。具体来说,新闻周刊收视的状况是,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观众;信息中心老师设法寻找,学生常常走马观看;教师大讲华而不实的作用,学生往往昏昏然;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雾里看花一般;教师评语优良,学生一阵欣喜;教师评语尖锐,学生一脸不悦。如此评价一次又一次,学生越来越麻木,教师越来越无奈。
        四、新闻周刊收视的舆论导向
        不像数理化生学习那样具体,学了一个公式、定理等之后,觉得有明显的收获。新闻周刊收视之后常常觉得空空的,甚至一段认真收视之后都觉得没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在学生中间有这样一种舆论,新闻周刊收视与否无所谓,甚至认为可有可无;在教师中间有这样的舆论,新闻周刊收视没什么可指导的,只要学生多看多写就行了,好的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看与写的结果,这几乎抹杀了新闻周刊作为一种教学形式的价值与意义。

【注】本论文系濮阳市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新闻周刊’高效收视与运用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JKGH-166)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