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春 张清
成都市文翁实验中学 610000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促进课堂教学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业设计方面的改变却相对比较薄弱。教师的重心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上,不太关注作业的设计。本文从作业设计面临的问题出发去探讨作业设计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作业设计 初中学生 减负提质 差异教学
一、现实中作业设计面临的问题
1.师生及家长对作业的认识
⑴ 教师对作业功能理解有误
教师对作业的认识随意性比较大,布置作业根据多年的传统和习惯,作业着重体现教学的巩固性原则,同教学反馈效果关系极为密切。至于作业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再学习,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是否都能够接受,都能及时完成,这些都思考不足。因而非常强调作业布置的量、作业批阅的深度等工作。
⑵ 学生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作业过程
以往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教育的目的,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因而,学生对作业的认识只局限在有没有做完,有没有上交,而不关心怎么做作业,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在作业过程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严重影响。
⑶ 家长狭隘的作业观
有的家长认为作业数量与学习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希望老师能多布置一些作业;还有家长看到孩子没有作业,就认为是老师不负责任;有的家长认为学生不做书面作业,而做实践型作业或口头作业是不务正业等。这种传统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途径或工具,追求作业终结性的实效,这些错误认识也必将影响教师和学生对作业的态度。
2.学校管理
有的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而大搞题海战术,要求教师布置大量的作业来提高学生成绩,将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为考察教师业务素质和工作表现的一项指标,这样对作业数量居高不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当前的评价制度
一方面,应试压力在较长时间内还会存在。评价的应试导向产生的紧张感促使教师以分数为重,把作业理解为“做题”,“宁肯多做百题,不能错过一分”的心理普遍存在。另一方面,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以学生的分数来评价教师的工作是最简单、最不会引起他人争议的手段。学校也很少关注作业的育人作用,这种忽视更助长了对作业的偏颇定位。
教师对作业偏颇的功能定位、设计作业技能的缺乏,学校对作业育人作用的忽视以及管理的缺位,家长对学生分数的短视,社会竞争的激烈各种原因构成了一个综合的不良的作业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二、作业设计的应对策略
1.作业目的:从强调“工具性”转向“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作为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同样应该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缺一不可。
⑴ 树立科学的作业观。要准确定位作业的目的,首先要对作业的内涵有清晰的认识。作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综合国内外研究者的观点,作业是学生在课外时间从事的,教师、家长、同伴等其他人员分角色参与的,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学习活动。这意味着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具体的。
⑵ 作业目的的定位。任何教育活动都有指向性,即目的性。作业是复习巩固知识和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时更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潜能和个性发展的渠道。对作业目的全面、科学的定位是教师进行有效作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改革当前书面、枯燥、单一、呆板的作业布局的关键。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作业的目的应该包括:①通过作业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其它智能,建构知识体系;②通过作业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及技巧,建构有效的学习策略,并发展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③通过作业让学生体验生活,形成良好的品格,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2.作业量:从“定量”转向“动态”区间
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关注作业量的适宜性,既确保最大限度实现作业目的,学生又能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和态度。调查显示63.6%学生和52%教师都表示每天的单科作业量在30分钟以内。从量的角度来看,似乎是合适的。但从质的角度来看,每天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同,学生情况也不同,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存在差异,因此,以30分钟来判断作业量是否过量显然不合适。作业量的确定应该是动态的,不是定量的。确定作业量的参考依据:⑴ 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如学生在课堂中实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那么教师就要考虑少布置或不布置作业。⑵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对于较难的知识点,教师应该酌情加大作业量,确保学生能准确理解、灵活运用;而容易的知识点,可考虑不留或少留作业。⑶ 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差异配置作业量。⑷ 学科的综合作业量。学科数目随年级增加而递增,学科间需加强交流,统筹作业总量,调节单科作业量。
3.作业内容:从“关注书本”转向“贴近生活”
传统的作业内容强调知识领域,易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习和智能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具有社会情境性。加上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思维一定程度上受到具体形象成分影响,因而,贴近生活的作业内容能提供生动、具体的实物形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从调查数据分析,约10%的作业是教师整合了作业资源、精心设计的,86%的作业都来自教材和配套习题集。因此,有必要充分挖掘作业资源,丰富作业内容。首先,转变传统狭隘的作业资源观,扩大作业资源。生活中所有事物都应该是作业的潜在资源,如学生经历、其他学科、网络、家长、社区和学校等。其次,整合作业资源。丰富的作业资源极大地扩充了选材范围,但作业资源需教师筛选与整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各个环节以作业目的为中心,兼顾作业资源的可获取性,突出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范围。
4.作业形式:从“单一”转向“多元”
问卷中,以书面为作业主要形式,学生占60.1%,教师为78%。新课改对作业形式多样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将书面作业与非书面作业协调,静态与动态互补,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⑴ 多元的完成方式。根据学科特点,将作业按其完成方式的不同设计成书面类、口头类和动手实践类等。⑵ 多元的完成主体。根据作业完成主体的不同,把作业分为独立型作业和合作型作业。
5.作业难度:从“一刀切”转向“分层次”
由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有差异,作业难度也应体现因人而异。调查表明,作业在难度方面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刀切”的现象普遍存在。
⑴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初中生自尊水平提高、自我意识增强,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提高作业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
⑵ 实现作业的“分层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首先,内容分层。作业内容按难度由低到高分为简单的替换操练、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综合应用等。其次,设计套餐式作业。作业设置多种内容和形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效果、兴趣和能力水平自主地选择作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已成为当前举国上下关注的热点。然而目前仍存在着对减负模糊或片面的认识,出现学生负担越减越重等极端化现象。我们希望从优化学生作业的视角,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探索,使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作业,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土。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陈险,诱惑与困惑【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化2002
【3】陈桂生,"作业"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
【4】李学书,国内外作业比较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
[ 罗永春,成都市文翁实验中学英语教研组长,成都市骨干教师,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西区)[ 张 清,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西区)教科室主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