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钰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市黄公望高级中学 浙江 富阳 311400
摘要:很多孩子在校期间因为各种各样不守纪律的原因,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老师讨厌他们,同学疏远他们,但是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学生,他们本身还不具备成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却硬是被扣上了“坏孩子”的标签。这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一昧地去抓着孩子的缺点,而否定他们的优点。相反,我们应该更重视这些孩子们的优点,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的笑容久久绽放。
【关键词】个体差异;闪光点;关心;爱护
引言:常常听家长或者任课教师抱怨某个孩子调皮捣蛋、上课不认真、作业不按时完成,还经常欺负同学,扰乱课堂秩序等。这样的孩子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家长和老师们口中的“坏孩子”。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专注力强,喜欢阅读,在课堂上能够管住自己专心听讲;有的孩子天性活泼,爱聊天,爱做小动作,甚至在课堂上跑座位、上厕所。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学习上的统一标准来要求他们,否定学习不佳、不认真的孩子。也许他学习成绩不好、课堂纪律不好、人际关系也不好,但是他很讲信用,很有孝心,那么,他也有值得我们肯定的地方,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称呼为“坏孩子”。
一、家庭和年龄等原因导致成为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坏孩子”
(一) 所谓学校里的“坏孩子”无非就是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不专心听讲,还影响其他同学,扰乱课堂秩序,课间欺负同学的孩子
这类孩子一般来说都有以下几个相似点:一种是家庭破裂,父母离异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本身的家庭幸福感很小,加上性格要强,所以会想要通过一些异常的举动来引起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注意。他们的本质不坏,但是因为一些自卑的原因,常常做出让人厌恶的举动。一种是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我们班上有一个女生,年纪比较小,看起来很文静,不爱说话,一副很乖巧的样子。但是,每次上课她总管不住自己,不是开小差玩尺子、橡皮,就是转到后面去,跟后桌的同学说悄悄话。每每如此,我总是善意地提醒她,或者向她提问,一旦她答不上来,我就叮嘱她上课认真听,不要开小差。她的认错态度很好,一经提醒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低下头,很难为情的样子。这类孩子本身并不是下意识地去扰乱课堂秩序,影响其他同学,而是他本身的自控能力差,明辨是非的能力低,所以控制不住自己,上课无意识地精神游离。还有一种情况则是家长万分宠溺导致孩子不能明辨是非。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两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之情不言而喻。有的是隔代的长辈在照顾孩子,这样的孩子不听话的现象就更加明显了。为什么在家我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到了学校却要跟其他孩子一样被平等看待?我想要的东西就是想要,别人不能跟我抢。老师应该只表扬我,不能批评我。同学们只能奉承我,不能说我坏话。对我不好的同学,批评我的老师都是嫉妒我,我讨厌他们,讨厌读书,讨厌上学。如此想来,这些孩子只会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理会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约束。
(二)“坏孩子”称号一经认定,很难摘掉
常常听某些家长和某些同学说班上的谁谁谁是出了名的坏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老是欺负同学、扰乱课堂秩序,这次闯祸准又是他。殊不知,有些时候他们所谓的“坏孩子”并不是这次闯祸的罪魁祸首,自己的孩子也有过错,或者这次的事件根本不关那所谓的“坏孩子”的事儿。但是,人的定向思维就是这样,一旦认定了某件事,就会把所有的坏事跟这个人联系在一起,打从心底里厌恶这个人。“坏孩子”也是一样,一旦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家长都叮嘱自己的孩子离他们远一点,不要跟坏孩子一起玩,不要跟他们交朋友。
这样对“坏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孩子们的世界单纯可爱,没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反而家长和老师们的叮嘱使得他们似懂非懂地疏远了那些所谓的“坏孩子”,觉得跟他们在一起玩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觉得他们跟其他同学不一样,不能跟他们做朋友。
这样一来,即使“坏孩子们”在努力地改掉缺点,试图不犯错误,也很难摆脱“坏孩子”的称号。因为同学、老师和家长们都不信任他们,都刻意疏远他们。他们会感到内心不平衡,进而更肆无忌惮地欺负同学、扰乱课堂秩序、不按时完成作业,自暴自弃。
二、如何正视这些所谓的“坏孩子”,
1.老师们要多关爱学生,有一颗真正的包容之心,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绝不抵制“坏孩子”。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要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应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应该看到,学生是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感官、头脑、性格、意愿和要求,对教师有评论、签定和识别的能力。学生的这种独立倾问和独立要求,是不以教师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且学生之间有很大的相互感染力。
从这两点来看,教师应该关爱学生,打从心底热爱教育事业,这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素养。只有真正爱孩子,理解孩子,喜欢与孩子们在一起的人才能真正担负起一名教师的重任,才能忍受这份工作的平淡,在时间的冲刷下保有当初选择这份职业时的热情。此外,对于所谓的“坏孩子”,我是这样认为的:纵使这些孩子平时经常调皮捣蛋,欺负同学,扰乱课堂秩序,但是他们的本质并不坏,他们也有自己可爱的一面,我们应该试图多理解他们,多关注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渴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包容。这样,他们就能慢慢地放下警惕,慢慢地与其他同学融合,慢慢地向好孩子转变。
2.讲究教育技巧,以微笑教育和鼓励教育化解孩子的错误,让“坏孩子”也能笑容灿烂。
现在的孩子都很敏感,教师的情绪完全能够影响他们,感染他们。讲究教育技巧,以微笑和鼓励化解孩子的错误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应该创设民主和谐的情感性教学环境。情感性教学环境不仅是优化认知过程的催化剂,而且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取向。从这一意义上来看,课堂教学与其说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不如说是师生之间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我相信99%以上的孩子愿意自己的老师上课时面带微笑,以亲切的语言,实际的行动贴近自己的学生,与孩子们学在一起,玩在一起,分享在一起。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中,师生才会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我的学生们常常在课堂上提出各种各样新奇的问题,有些问题我也回答不上来,但是我不会去回避它,我会认真地请教我的学生,真正地把他们看成平等的主体。记得前几天一次品德课上,说到表扬别人的问题,一个孩子举手,他是这样说的:“王老师虽然有时候也会有不懂的地方,但是不会像其他老师一样,面对自己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说我们瞎提问题,影响课堂秩序,而是很谦虚地问我们。”好吧,其实孩子们也是很细心的,还会记得这些教学中的小细节,这一点让我深受感动。再次,要以情激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情动人,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引起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渲染课堂气氛。最后,师生互爱。爱是师生关系的核心,只有老师关爱学生,学生喜爱老师,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融洽。
总之,我们要尊重个体差异,让“坏孩子”的笑容也能久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