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伟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四小学 256600
童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正如夏巴尼所说:“童年乃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人的品性在童年开始形成。”我们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童年时的所学与所为。童年是粒种子,种下快乐,则收获快乐;种下痛苦,则收获痛苦;种下仁爱,收获的才会是仁爱。我们这些已经走过童年的成年人,给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留下一个怎样的童年呢?
这段时间,我常常搜寻童年的点点滴滴,可一切如过往烟云,无从记起,唯一留下印痕的是童年“野”。我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乡村,是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因为兄弟姐妹太多,父母根本无暇顾及我们,我们只能在大街上疯跑,上树捕鸟雀,下河捞鱼虾。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是灰色的,但也是快乐的,那个时候是没有电视、电脑等这些高档家电的,唯一的家电就是收音机,我们这代人毫不夸张地说是伴着《小喇叭》这个栏目长大的,大人们听《岳飞传》、《杨家将》等评书时我们也会凑热闹似的聚拢过去一块听,一起为忠良击节叫好,一起为奸臣切齿叫骂。那个时候家里特别穷,玩具是买不起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自制玩具的快乐,像滚的铁环、火柴枪、纸枪等都是我们自己想方设法动手做的。我记得最清晰的是玩泥巴。邀上几个要好的伙伴到干涸的河沟里寻找红泥,在石头上摔熟了,然后就用这些红泥捏泥人,捏各种小动物,最好玩的当然是拓模,模是用泥烧成的,拓好了我们就趁母亲做好饭以后把它埋在火里烧,烧成砖块一样的结实,然后就可以做母模了。
上小学学习的记忆少得可怜,在学校里,我们玩骑马打仗、扔沙包、跳房子、滚铁环、顶拐、抽陀螺等游戏,我们自娱自乐,玩得不亦乐乎。放学后,我们扫院子、打猪草,剜兔菜、提水等等,我们操持家务,忙得不可开交。作业仿佛很少,印象中没有正儿八经做作业的镜头,课本也仅有语文、数学两门学科,一个学期就只有那么一次期末考试,远没有现在这么多得这竞赛那评比的。老师也极其开明,春天,领我们到村东头的空地里席地而坐,围成一圈,周围遍地是野花,红的、黄的、紫的,各色的都有,我们就在这浓郁的花香里上课读书,累了,就去寻找茅茅针吃。夏天冒着烈日捡麦穗勤工俭学,秋天到田里去帮着大人拾棉花,冬天的雪后,校园里是一定堆一个红鼻子雪人的。书呢,自己买是不敢奢望的,记得有个同学家里比较好,经常带一些画书到学校,比如《车轮滚滚》、《林海雪原》、《虎门销烟》等等,我们要央求好半天才能求得看一回,但愿望得到满足的那种快乐也是难以言表的。啰里啰唆地说了半天,我想表达的是我的童年是快乐的,尽管缺衣少食。
可是现在的孩子呢,尽管丰衣足食了,可是我们的孩子快乐吗?没上学的孩子对学校是神往的,经常挎上书包,装模作样的去上学,可是上了学以后呢,孩子对上学的兴趣却日渐消失,以至于发展到厌学。你随便到一个学校去问问有几个孩子愿意读书学习,上学路上低着头弯着腰,一幅不情愿的样子,放学路上则活蹦乱跳,一幅逃离苦海的样子。低年级的孩子上课的时候,老师提问,小手如林,都把小手高高举起,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可是到了高年级呢?课堂上又有几个孩子在回答老师的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一次年会上,有幸聆听学习了山东省小语会理事长李家栋老师的学会工作报告,其中一句:“语文教育既为小学生未来的美好人生奠基,同时语文教育过程本身也应成为学生美好生活的回忆。”一语惊醒梦中人,同时参观了青岛市实验小学,我认识到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应该是快乐的,应“成为学生美好生活的回忆”,语文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奠基,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在,让学生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可是,我们的好多孩子并不是都那么幸运的,我们的好多孩子生活在楼林之间,只能看到院子里“四角的天空”,两点一线,到校学习,回家吃饭。每天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作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应有尽有,孩子成了做作业的机器,成了考试的机器。每天有上不完的辅导班、兴趣特长班,周末比平时上学更累。在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紧箍咒”,约束着他们的自由,老师监护,学生执勤,动辄要在期末考核中扣分。因为怕承担安全责任,在校园里是禁止跑跳的,禁止嬉戏打闹的,他们只能像木头人一样被关在教室里,无休止的读书、读书,学习、学习,成了一个个书虫子,书呆子。放学后,一个孩子,六个大人伺候,宠着惯着,唯我独尊,要啥有啥,电脑、游戏机应有尽有,极少和邻里沟通,和小朋友相处。他们会快乐吗?他们已经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童年,他们已经失去了童年所应有的快乐,他们变成了一个个失去童真的小大人。
现在人们都在说,中国的孩子没有童年,我们学校努力做得,就是把童年还给孩子,就是把快乐还给孩子,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判断教育方法是否正确的标准是孩子是否快乐,如果我们的孩子不快乐,那证明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一个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童年,更不能忘记自己是怎么长大的,遗憾的是,我们有很多人忘记了,包括家长,也包括部分老师及教育管理者,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陷入了误区,因为不了解孩子,所以不能沟通,因为不能沟通,所以根本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有一个精彩的童年,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有梦想,有信念,有一颗自由飞翔的自由的心。我们的教育太急功近利。整天盯在可怜的分数上,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现在已经转化成家长们的命根。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分数,而不是做人。我们做老师的呢?我们也应该想一想怎样为孩子留下一个快乐的童年。
巴尔扎克说过:“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让我们一起努力,家长、老师、社会一起努力,为孩子播种下一粒快乐幸福的种子。
当我完成这篇稿子的时候,电视里山东少儿频道的《好好学习、天天快乐》节目刚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