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问”到“他问” ——关于《蜀相》一课问题设计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张晓光
[导读] 本文是对《蜀相》一课问题设计的思考,通过不同的问题设计
        张晓光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二中学  
        摘要:本文是对《蜀相》一课问题设计的思考,通过不同的问题设计,思考教师设计问题的作用效果,总结得出设计引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他们主动探究意识的问题很重要,促进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问题设计高级追求。
关键词:问题设计  思考探究  主动质疑
        课堂上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个问题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中最尽心费力的环节。好的课堂提问,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而是针对于学生情况,巧妙的设疑,深入浅出的有效地提问,这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以《蜀相》这一课的三次教学问题设置为例谈一点思考。
        《蜀相》一课属于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单元,教学目标定为1、学会使用知人论世的方法。2、学会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方法。3、感受诗歌意蕴美,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第一次教学问题设计
一、合作探究:分析人物与情感。
1.诗中哪些诗句写了诸葛亮,都写了什么事情?(明确:颈联和尾联。刘备三顾茅庐,诸葛辅助两主,星殒五丈原。)
2.诗人写诸葛亮的意图是什么?要抒发什么情感?(仰慕其才华功业,自叹不如; 惋惜其事业未竟,聊以自慰。)
3.“英雄”指什么样的人?包括作者吗?(明确:泛指包括诗人在内的一切理想抱负没能实现的人。因为天下英雄,有着共同的抱负,才如此惺惺相惜,可以说后世的英雄为诸葛亮而悲叹,其实更为自己的命运而痛哭、流泪。)
4.杜甫和孔明有什么异同?(列表比较)  

     明确:既有对比失落的感伤,也有同病相怜的苦楚。
二、合作探究:品味写景的语言。  
1.哪些诗句写景?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首联和颔联。点明怀古地点,“柏森森”可见环境之庄严、肃穆。)
2.颔联哪个字用的好?有什么效果?(明确:“自”和“空”。反衬写法,再美的“碧草春色”,再动听的“黄鹂好音”,只因一个“自”一个“空”,就显得美景虚设,无人问津之感。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第二次教学问题设计
问题一:从题目看本诗属于怀古诗,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咏怀古迹》《念奴娇赤壁怀古》,回忆怀古诗的理解思路?(明确答案:1、了解古人古事,2、弄懂诗人对古人古事的态度,3、联系诗人写作背景明确诗人借古人古事要对今人说什么)然后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按照咏史诗的分析思路合作交流把握诗歌情感。
问题二:谈谈你对祠堂周围的环境描写的理解? (学生在交流中完成景象的把握,手法的分析及情感的理解)
 第三次教学问题设计
 问题: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后说出本诗在形象、语言、手法、情感方面有什么突出特点?关于形象,有学生谈人物形象诸葛亮和杜甫,有谈祠堂周边景物形象。关于语言,有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空”的作用。关于手法,有谈前两句景物描写的设问、乐景衬哀情。关于情感,有谈杜甫对诸葛亮的情感及自己的心情的。
     以上回忆了曾经教这一课的不同的问题设计,由之前的问题多、细,到后来一个问题统领全诗;由学生逐一回答问题到学生合作讨论交流完成问题。最后这次问题设计就在上周的一个班进行了,想让学生在一个大问的引领下有整体把握一首诗的思路,觉得以后赏析它诗也会关注这四个高考考点,学生说的比较好,在我的引导下每个考点说得很全面。
可是总觉得不舒服,课后我又思考了一下,本单元是“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单元,学生对杜甫并不陌生,不如先利用检查预习情况时让学生详细介绍诗人写此诗的背景,然后问“如果你是此时的杜甫,来到诸葛亮祠堂前你会有怎样的思绪和心情?” 于是我在下一个班临时调整成了这个问法。让学生先说,学生很快进入杜甫的状态,也能说出来和诸葛亮对比,自己仰慕、钦佩和壮志未酬的痛苦感伤。之后又让同学们探讨“这种情感怎样表达会更好?”(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尝试写写)。学生都能说到可以用环境来渲染心情,可以写赞扬诸葛亮功绩来反衬自己才华无法施展的苦闷。然后当我们再看杜甫的诗文,这时一个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杜甫要写树木茂盛、春草碧绿、黄鹂好音呢?”,学生们讨论热烈起来,最后对反衬手法也会印象深刻的。
        教师总想设计更好的问题,是不是应该先清楚好问题的标准呢?在课前预习问题设计上,建议有总体把握的任务,如本课课前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首联:寻找祠堂,颔联:祠中之景,颈联:诸葛功绩,尾联:壮志未酬 )。我想能让学生更好的接近作者的世界,能投入地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应该就是最好的标准了,如果还有能引起学生思考质疑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好标准不是吗。所以教师一定要在问题的情境上下功夫,让学生可以“设身处地”的思考,通过完成不同的生命体验来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及语文素养。
  “学则须疑”古人在求学的过程中就意识到了问题探究的重要性。关于《蜀相》这课一直在探寻我如何更好的提问,问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如果教师们都意识到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能让学生充满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质疑,主动探究,由“我问”到“他问”,就会让自己设置的问题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2、毛云瑞,高中语文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研究(J),教育观察,2018(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