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恒业
广州大学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主题阅读教学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非常流行的一个趋势,主题阅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具体是指通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展开系统性的阅读活动。主题阅读教学进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旨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容量,延展课外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达到“博专结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阅读;阅读教学
一、选择恰当的主题或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深度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选文既是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起始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选文的统领作用,始终秉持“把握关键,抓住重点”的理念,从文章内容、体裁、思想、语言形式、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教学价值的考量,同时可以借助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助读系统。在这番“啃透”的基础之上,选择恰当的主体或阅读材料。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更倾向于接触富有音乐性或故事性的阅读材料,所以教师应该深入挖掘选文的主题,进而选择合理、恰当的阅读材料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授《索溪峪的野》《火烧云》《草虫的村落》等写景的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主题讨论,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阅读文章,谈一谈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之处。通过利用这一主题,引领学生积极地也读文章,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分析选文的内容,最后与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任务,形成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二)调查学情,开展有层级性的主题阅读教学
教育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教师、教材和学生。因为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知识的习得情况因人而异,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时需要考量学生的学情。教师在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时也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考量,在布置主题阅读任务或选取阅读材料的时候,应该要有观照学情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学力基础开展教学,以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在对学情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后,可以在主题阅读教学进行分层教学的设计模式。分层教学下,并不是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割成若干个模块,而是对阅读的主题、内容、材料进行科学的设计,让不同水平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其独特的阅读感受,不同程度地提高语文素养。例如教师在教授《猫》一文时,可以以“写写你身边可爱的小动物”为主题,先让孩子们联读并感受不同选文中作者是如何把动物的特点表现出来,不同的写法下分别有哪些好处或特色;然后可以让学生以某一篇课文为基础进行仿写;紧接着让学生开展独立创作;最后让学生在同学之间互评互改,在分享、交流、批改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师对文本进行主题选择以及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的调查之后设置有层级性的“读写结合”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能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更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拥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与写作体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
如果把教材选文这一基础当作“1”,把与选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或主题当作“X”,那么整个课堂的过程便是“1+X”中“+”的过程。富有阅读氛围的教学情境能够提高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效率,能够使学生在“1”与“X”的沉浸中完成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在教育信息化的当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一)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
1.导入铺垫,唤醒阅读期待。
可以利用音频、视频、图片、短文等引入与教学相关的学习材料,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例如在教授《秋天的雨》的时候,在导入环节可以播放秋天时候的下雨视频,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如在教授《“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可以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中的片段,也可以展示海难的图片,以深化学生对《“诺曼底号”遇难记》主题的理解。
2.课中适当拓展,加深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的拓展需要紧扣教学目标,同时需要考量阅读材料的长短是否适合学生学情。以教学目标和学情为指导,利用合适的材料对重难点进行突破,使学生对选文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入。如在《一双手》的教学中,引领学生设计有关环境保护的标语,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更能够在课堂中“以读促写”,构筑“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又如在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可以在课中引入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的节选,让学生探讨周晔笔下的鲁迅和萧红笔下的鲁迅有何异同,通过两文的比较,不仅能够以任务来促使学生提高课堂中的阅读效率,而且能够通过同学之间的分析与探讨,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3.课末与课后进行延伸,引领学生综合运用。一节好的课堂,不仅要保证课前预习到位以及课中教学的有效,还要保证课末与课后的综合、迁移与运用。按照学习心理的分析,课堂末尾是学生较为疲惫的时候,而教师可以在此时利用多媒体或其他阅读材料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青山不老》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晋西北地区造林前的图片和造林后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此引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上达到情感目标的突破。紧接着推荐学生在课后阅读蕾切尔·卡逊创作的人类自救宣言书《寂静的春天》,并跟学生介绍这是一本引发全世界对环境保护问题关注的书,值得同学们阅读。长期的而有效的阅读拓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更能够打开学生广阔的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
所谓“主题阅读”,“主题”是引子,主轴则是“阅读”。学生需要通过不断地阅读,才能对主题有所体会。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足、阅读效率低下,那么再好的主题设置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应该注重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而不仅是一味地琢磨主题。
学生在主题阅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点,这大多数是其方法不到位造成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增强学生的阅读成就感。例如学生在对阅读材料的鉴赏时,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个性化阅读,在此基础上探讨阅读材料的选材与字词句的构建。在教授《乡下人家》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回忆自己乡下与作者笔下的乡下有何异同,在一番回忆、感知之后,再让学生分析选文在写作手法,理解文章的妙处所在。
三、结语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开展起来也颇有难度。窦桂梅老师曾提倡“三个超越”,即“超越课堂、超越教材和超越教师”,而传统教学中单篇选文的教学会使学生囿于文本,导致学生局限于课堂与教材之内。但主题阅读教学则可以强化文本之间的联系,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教材选文的学习,同时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文本之间开展个性化学习,在学习中实现“超越课堂”与“超越教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玉扩.文本解读从2D走向3D——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创新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1):41-43.
[2]詹淑华.小学语文“1+X”主题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青山不老》一课为例[J].新教师,2020(09):38-39.
[3]王淑芳.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教育,2020(30):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