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军
(福建永春县下洋镇中心小学 362617)
摘要:数学是一门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培养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小学数学方面大多是“灌输式”教学,缺少提问问题的数学课堂是乏味无趣的。成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乐于提问,从而使学习氛围更加的活跃,建立新型的师生教学和养成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学习习惯外,还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解决的能力。在进行强化教学指导时,教师要注意教学的方法,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都能提出有效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解放小学生的天性
由于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它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数字、符号、口诀、公式上,忽视了问题性、情感性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大多也是一板一眼,枯燥、单一,使课堂气氛严肃、活跃不足。这不但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也违背了小学生的天性,使他们一开始就对数学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影响数学整体的学习。实践证明,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的思想动起来,而不是跟着教师亦步亦趋地赶进度。比如,在“认识时间”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不能直接结合教材上的内容告诉学生时针、分针、秒针,几点、几分、几秒,而是给学生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结合自己上学、放学、作息、做作业等时间,想想自己几点上学、一节课多长时间、一天睡眠几个小时等。有了这样的问题基础,教师再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不但会对几点上学、一节课多长时间等,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同时也会认识时针、分针、秒针这些关键的知识点,学会认识时间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包括自主性和探究性两部分,自主性指以教学知识点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问题讨论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指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根据老师设置的情境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或者解决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构建学生的认知模型和知识体系。通过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实施的步骤如下:第一,创设教学情境,明确教学目标,生成问题。第二,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并建立知识模型。第三,巩固深化问题,并学会运用。第四,总结回顾,整理评价,反思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参考。比如在学习《圆》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老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境。星期天我和高老师一起在学校跑步,我沿着操场跑了两圈,高老师沿着学校中心的这个圆形花坛跑了5圈,同学计算一下,星期天我和高老师各跑了多少米?在课堂上,可以老师提示:我跑的距离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板书提示正方形的周长)高老师跑的距离,其实就是圆的?(圆的周长)将学校的实际场景融合到课上,可以更好地加深周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期教学进行铺垫。接着老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开始回忆,正方形的周长就是四条边相加。
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同学们认为圆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呢?不少学生开始动脑筋,用直尺测量圆的周长,让圆沿着直尺滚动,并用小线圈绕着圆周,最后得出圆的周长。然后教师让学生测量不同直径大小的圆,比如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直径的圆,通过测量不同直径大小的圆,学生发现圆和直径的关系。最后,引出圆周率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容易掌握圆周长推导公式,而不需要刻意去记忆。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遇到问题和难题的时候,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营造教学氛围,学会从效率角度思考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可以从营造教学氛围出发,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了更好的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积极营造教学氛围。在上课前,通过设置重点问题来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力。在课堂中,制定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明确学习任务,更好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目标学习。在结束课程后,教师通过提问课堂相关问题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记忆,在其中如果学生回答错问题,教师也要用引导语言进行辅导,从而培养学生学科自信,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目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对于多元化评价任务逐渐重要起来。为突出和实现教师对于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和多样性激励,形成最为重要的评价机制和方法日益重要。教师通过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基础,在教学中,设置不同的任务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和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能力。通过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和指导来使学生获得适合自我的数学素养培养方式。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桥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元化评价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自信和综合能力。
四、教师在课堂上恰当提问,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策略,也是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进行思考的手段。但是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问随意随性,看似问题频出,却问而不当,没有意义,反而混淆学生的视听,导致学生思想不集中。课堂上教师的问题,无非围绕两个目标,一是突出重点,二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的提问不能随意随性,要抓住机会,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才能使问题发挥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四则运算》讲解过程中,为了强化一些重点和注意事项,教师要结合重点提问:同学们,0能在运算中做除数吗?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先算括号外面的还是括号里面的?这两点都是四则运算的重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既能增强学生记忆,引导学生思考,又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面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时,也会产生疑问,从而引其探究,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
五、开拓课外探究,学会从实践角度思考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可以从开拓课外探究出发,学会从实践角度思考问题。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也是自主实践探究的过程。教师在安排课程和设计课程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给到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在课外实践时会发现问题,有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充分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小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时,也在不断的提升自我数学能力和综合素养。
结束语
总之,问题意识适合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尤其是数学这门以问题为灵魂的学科,更少不了问题的引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提问、问题情境、营造宽松环境激发或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数学思维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马丽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0(11):71.
[2]王飞.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探析[J].学周刊,2020(22):41-42.
[3]刘士锋.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