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个性化教学探索 - --------“三习”特色教学法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中)26期   作者:陈利中
[导读]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陈利中
        安丘市新安街道新安学校
        背景: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贵在有效、创新。历史教学方法种类繁多,教学问题,无非就是老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本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针对历史课教学的特点,结合我市提出的“三以”高效课堂教学和我校提出的1+2四步课堂教学法,结合本人多年的课堂教训经验,我们提出了针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特色教学方法:“三习”特色教学法。
内涵:
        “教”,是指挥棒,是主导;“学”是过程,学生是主体,“学会”是目的,它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可以包括初级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初级目标和中级目标用该包括知识的掌握,而高级目标应该包括恰当的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掌握、养成。而“三习”教学法,即:预习、练习、复习,就较好的“契合”了这一问题。        
操作步骤:
         1.预习:预习是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去“提前”学习“将要”或说是“下一步”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如何把这个环节落到实处呢?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提前的设计和预备。在今年的初一历史课教学中,我每一课都为学生精心设计预习案,在每一个预习案中,老师都把本课的知识点“列出”,包括概念、事件、时间、人物、性质、措施、特点、意义等,并且还有提示学生注意以及知识的拓展,甚至还有,简单的总结。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把“预习”这个问题比较“有效的”落到实处。本人在本学期中特别重视了这个问题,为学生提前预备好预习案,把“预习”这个问题落到了实处。
        2.练习:练习,这一个问题有多么的重要 勿应赘述,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个问题,教学不会成功。练习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它应该多种多样,有“多重目的”设计,并且可以贯穿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在预习案是可以有练习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练习设计。练习设计的目的一,可以是基础知识的识记,重点的掌握,难点的化解,也可以是能力的提升,或者是感情的升华。
        如:在设计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老子的思想时,本人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道德经》里的中华传统文化及智慧是(  )
         A.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代总胜过前代
         B.主张春秋无义战
         C.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D.提出“仁”的学说
         在这一个题目的设计里,主要是巩固练习刚刚学过去的知识点,即:“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相互转化”,老子的这一个观点实际上是一个哲学中的辩证法观点,是正确的。正确的答案是C。此时,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生活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有哪些呢,学生会回答:如,好坏,高矮,胖瘦,大小,成功和失败,长和短等等。
         此时老师适时的进行了方法的指导:即凡是出现“对
立面、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可以相互转化、《道德经》等即可判断与之相关的人物是老子。
         进而,老师针对一个学生比较敏感的问题,就是学习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个问题:“学习较差的同学,会不会成为一个学习较好的同学呢?答案是肯定的,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认真学习,努力学习。(让学生回答),在此时,老师适时地鼓励学习较差的同学,让他们看到希望,从而也培养起来他们的信心。
         又如,在学习孟子的思想“轻徭薄赋”和“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老师适时提出一个问题:“我国政府免除农民的农业税”,让学生谈谈看法,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设计第一个问题练习时,随机对学生进行保护自然和环境的教育。如:提醒学生思考保护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课后让学生进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问题的讨论,等等。向学生介绍保护资源与环境的资源链接等。


         3.复习: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在复习时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化解难点,帮助学生找到巧妙记忆的方法是一种不错的选项。
        如:学习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全课的重点子目。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措施的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的。迁都以后的措施共分为六个方面:“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说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才有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在复习这个知识点时,学生不易掌握。针对这个问题本人通过研究这一个知识点,发现可以把这个知识点进行“浓缩”,我把这六条压缩为六个字,即:“语”、“服”、“姓”、“姻”、“制”、“礼”。让学生一口气快速读出来,反复几遍,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再如,为了帮助学生复习,掌握知识,本人还在教学中印制了比较系统的题目。初一22课,本人给学生印制了21课“堂堂清”练习题配合。如: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本人是这样设计的:?
        一、选择题: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 D.战国时期?
        .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的使用    B.选种  ?C.牛耕的使用    D.治虫害
        3.修建于战国时期,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这个防洪灌溉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六辅渠???? D.白渠?
        4.下列人物中,与“徙木立信”这个成语典故相关的是(??????)。
        ?A.管仲??     B.齐桓公?    C.孙膑   ??  ?D.商鞅?
        5.公元前356年,商鞅得到当时在位的国王支持进行变法,这位国王是(??????)。
        ?A.秦孝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D.齐桓公?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令。?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孝公”是哪国国君?????
        (2)?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这次变法有何重大意义??
        (4)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阐述你的理由。
        “三习”特色教学法,在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初步尝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近几年来,我们尝试此法的可操作性,将其与“三以教学”和1+2教学有机契合,将其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且行且完善,得到了学校领导与学生的认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