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雨
天津市红桥区跃进里小学 天津市 300122
摘要: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学习过程生活化,让学生对身边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主动探究的欲望,产生对科学技术与科学探究的亲近感和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同时,感受生活中科学技术无处不在,科学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习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主动学习 前概念 建构科学概念
如何实现科学概念的达成是科学教师一直以来思考和实践的目标。收获教学改革成果的同时,我们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果。一些问题也浮现在眼前。
首先,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比较被动。审视课堂不难发现,虽然学生对于科学课程兴趣盎然,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不强。教师让做什么学生就去做什么。
这样的教学过程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教师设计的基本环节很清晰,有助于科学概念的达成和建构。同时科学探究活动贯穿其中,基本实现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协同发展,很好的达成教学目标。于是,大量的类似的科学课展示出来。教师在这样基本模式下,融合了自己各种专长。有的设计的更加活跃轻松,有的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的在教学具上进行深入开发。各式课堂异彩纷呈,学生学习活动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不论课堂学生参与度如何高,生成的答案和结论多么准确,都掩盖不了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
其次,学生建构的科学概念,过于片面,无法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迁移运用。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见到的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建构的科学概念脱离生活实际,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问题。学生没有生活体验作为基础,无法认识到科学技术与自己的关系,总觉得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建立学习的科学知识科学概念与生活的联系。正因为缺乏这样的相关联系,即使掌握了相关科学知识,建构了相关科学概念,但是生活中的现象还是无法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是无法解决。这也是近年来整体教育出现的问题。
基于以上科学课堂暴露出的问题,我进行长期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生活化教学策略具体实施方式为以下三方面。
一、调查学生前概念形成背景,创建真实生活化情景
我们的教学活动已经开始尝试关注学生前概念,并基于前概念开展教学活动。但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虽然确实是基于学生前概念开展的教学活动,但是科学概念的达成不甚乐观,学生对于现象的解释往往还是回归自己的前概念中,或者通过学习和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形成了区别自己前认知的错误概念,也未建构完整的正确的科学概念。未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也没能实现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科学概念。究其原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和教学起点只关注到学生的前概念水平,未调查学生形成前概念但是在环境和过程。以学生形成前概念的环境为基础,创设与之相仿的教学情境,并贯穿课堂教学活动始终,有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有利于进行概念转化,建构相关的科学概念。学生的前概念形成往往是通过生活中的发现与体验形成的。例如:学生对于宇宙天体运动——天阳视运动的了解基本是通过家长聊条谈话以及电视等媒体宣传获得地球自转形成太阳东升西落的前概念。而具体到其中的科学原理和如何验证等相关概念,学生明显不了解。所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置尤为重要。
二、设计真实生活化任务主线,驱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一条设计合理,包含真实任务驱动,涵盖认知冲突并涉及价值观冲突的学习主线,对于学生开展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建构科学概念、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任务
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任务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性。
(二)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任务
利用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保持学习动力,维护学习活动连贯性。
(三)设计的任务真实有效,能解释或解决相关问题
任务驱动学习学习要注重实用性,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开展学习,建构相关科学概念。同时,建构的科学概念能够帮助学生解释现象、解决问题,从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以上三者密不可分,不是独立存在,缺一不可。
三、明确科学、技术和工程关系,自主解决生活问题
新课标增加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目标。我们首先来理解科学、技术、工程三者的区别,科学是以发现为核心,是人类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原因产生的。技术是以发明为核心,是对科学进行应用,用来适应环境、改善生活产生的。工程是以建造为核心,是对材料等系统性的开发。可以说科学是研究原理,技术是运用原理来制造,工程是用科学和技术进行建造。科学技术支持着工程的建设,工程建设又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可以说,三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利用的关系。帮助学生捋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开展工程技术类科学课程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
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建构完全应该从生活入手,开展学习,清楚科学、技术、工程三者关系,探寻生活实例中的科学原理,从而建构完整的科学概念。这样建构概念的过程一定会是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也是完整建构便于迁移从而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科学概念。
以教育科学出版一年级比较与测量单元为例。《比较与测量》单元围绕常见的测量工具——尺子来展开学习。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人类之所以要发明那么多测量工具,是为了做什么?做那么多研究,研究的标准是什么?进而对科学技术与生活相联系。以本单元第五课《做一个测量纸带》为例进行分析。本课学生将制作一种替代上一课小立方体的测量工具——“测量纸带”。纸带不仅能减少小立方体测量的误差,还能方便地测量物体圆周的长度。第五课的学习,使用统一标准的小方块进行测量,并制作十个小方块连接在一起的测量工具。为本课制作统一标准的测量纸带做好铺垫。本课设计教学环节为三次改进,第一次改进来源测量立体实物出现问题,进而改进为带小格子的纸带。第二次改进来源测量较大立体实物长度不够进行加长改进。第三次改进来源测量更大立体物体需要数小格数量,进行标记数字改进。学生通过一次次改进,制作出测量纸带。体验科技发明的过程,自主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突破技术难关从而发明出方便实用准确的测量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运用之前几课的科学概念进行迁移,利用学习过的科学知识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本堂课的科学概念与探究能力的建构,也学会运用已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解决了课堂中学习知识无法迁移使用的情况。下一节课中,学生将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相同与不同之处,回顾自己制作测量工具的过程,了解尺子作用和原理。从而获得自己的认可,体验科学家、工程师的工作过程,培养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
以上三个方面是对生活化教学方式近期实践总结,对于生活化的教学涉及方面会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继续探索。生活化教学至今大多只停留在情境导入等个别环节中。以上分析和实践总结更注重生活化学习所形成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致力于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科学概念,运用相关概念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学以致用,进而促进学生继续主动探究学习的良性循环。生活化学习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论,在课堂实践中寻找规律,总结策略方法,找寻最终的答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2]高文 徐斌艳 吴刚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3].约翰?D?布兰思福特 《人是如何学习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