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时事政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中)26期   作者:梅士萍
[导读] 课程改革后,新的教材与教学目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科目提出了新的要求。

        梅士萍
        铁力市第七中学,  黑龙江  伊春152511
        [摘 要]课程改革后,新的教材与教学目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科目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阐述了个人总结的时事政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时事政治 教学改革 初中教育
        近几年来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教学领域热议的话题。在中考中,道德与法治这一科目对时事政治的考查比重一直都是12%,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紧紧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让时事政治这一板块成为教学中的助力点。此外,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所学内容,适当引导学生对时政热点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使课本上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思考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地做到素质教育。
一、时事政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学科要求需要将时事政治渗透到日常教学内容中。从考纲的内容来分析,在中考试卷中,时事政治内容占比为12%,这就要求我们从每年初三的第二学期五月份开始,就进行热点专题训练,把时政内容和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以适应中考需要,让学生在考场上看得懂题目,找得到思路,避免出现学生背得下来知识点,却不会答题的情况。
        2016年开始我们更换了新版教材,教材改版后,对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教材所阐述的内容更加理论化、概括化,与其他学科的教材内容相比较,也显得更加抽象。再加上初中学生知识水平有限,社会经验贫乏,很难理解如此理论化的知识,所以在政治课堂上很难找到参与感,也就无法与老师发生共鸣。这样很容易将课堂教学变成老师的“独角戏”,导致老师的投入与学生的收获不成正比,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只有搭建起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对具体且生动的实例的分析中正确理解和掌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
        时事政治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串联知识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大多数学生不能做到准确理解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以借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流程来帮助他们理解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过程中,首先国务院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个期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汇报工作。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我国国家机构当中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从中央一级的国家机构来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监督“一府两院一监察”,“一府两院一监察”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时事政治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重大会议做出的各项决策以及各种方针政策。

许多学生可能会觉得各项方针政策只是一些空泛的文字,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是如果将时政热点作为授课切入点,就能让学生有更强的代入感,也就对这些政策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扎实的记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在学生听来只是八个字,但是将垃圾分类作为授课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垃圾分类这一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就能够帮助他们去更好的理解这项基本国策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例如,对垃圾进行分类之后,可以针对不同种类的垃圾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处理,这样最终需要填埋处理的垃圾量就会大大减少,也就节约了填埋场地,能够很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垃圾分类也是体现国家文明水平的一个指标。积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体现了人们对对资源回收利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个人和家庭作为实行垃圾分类的主体,以自身行动践行着基本国策,为提升国家文明水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勇敢担当,体现了我国群众文明素质在不断提升,也说明了社会文明在不断进步。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项基本国策也就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了,它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也就以一种更加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时事政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鼓励学生以理论知识内容为基础,搜集本季度相关时事政治新闻,每堂课课前进行分享。将了解时事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去分析时事中隐含的理论知识。刚开始进行这项任务时,可以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系统地梳理思路,在进行一段时间后,将总结的任务也交给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教师进行最后的补充说明即可。
        组织学生开展以时政热点为主题的辩论、演讲等活动,将活动作为教学内容开展的载体。在正常教学课时之外,利用活动课、自习课的时间,根据近期授课内容开展主题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整理信息,在辩论或演讲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例如,在教学“友谊的天空”这一单元中,可以将“特殊情况下,是否可以帮助同学作弊”作为主题,将班级同学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正方观点为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帮助同学作弊,反方观点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帮助同学作弊。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也会反思与总结,也就能够会认识到,真正的友谊应该是有原则的,不是毫无底线地迁就与纵容,而是在犯错时给予我们鞭策与警示,我们要乐交诤友不交损友,与朋友共同进步与成长。
三、结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时事政治内容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做出更新调整,将最新的时事政治内容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相结合,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体验,提高学生的理解与思考能力,进而全面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英莉. 如何实现初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J]. 考试周刊, 2011, 000(016):122-122.
[2]张明. 浅谈优化和改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 2015(08):91.
[3]张明. 浅谈优化和改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
[4]赵明轩. 新课改指导下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J]. 中文信息, 2018, 000(011):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