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良
浙江省武义县下杨中学 浙江 武义321205
摘要:近年来我国法治改革取得了稳定较快发展,随着公民法治意识的提高,初中政治课中对学生进行关于法治意识的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初中政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学习有关的基础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法治意识
1前言
初中是一个关键性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2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意义
据有关调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犯罪案例中占有一定比例,这是因为青少年有关法律知识的缺失与未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初中政治课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法治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权利与义务、规则意识以及法律意识。教师在进行初中政治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在学生大脑中针对法治观念形成深刻印象,从而在实际行动中践行法治意识。
在初中政治课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其梳理正确的道德观念,约束其自身行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法治内容的了解,提高其法制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其树立自我保护观念、是非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提供人才,促进国家法治社会的建设。
3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途径
刚进入初中,学生对世界有了基本认知,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极易使人失去本心,所以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政治课上加强法治教育。以下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途径:
3.1明确课堂纪律,促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学校是学生一天所处时间最久的学习、生活的场所,学校以及班级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具有约束力。在初中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自觉进行遵守,进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班主任以及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处理,如若发现违纪现象按照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工作,使得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形成良好习惯。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前提是在遵规守纪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维护和谐校园环境。
比如:利用政治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内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教给学生要遵规守纪。
在学校在班级要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身为社会的一员要了解社会规则,理解社会规则的意义和价值,要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等。
3.2教师充分利用政治课本上的法制教育内容
针对初中学生的法治教育应以课本为依托,教师应充分利用政治课本上的法治知识进行教育。使政治内容教学和法治教育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第一,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初中政治课本知识,把握知识点,着重掌握其中的法治知识并对其进行提炼加工。第二,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丰富法治知识,通过讲授法治内容使得学生产生深刻学习体验,感受法治与自身息息相关,有着紧密联系。第三,教师开展政治教学要利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让有些抽象化的法治内容以更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更具体化、生动化。
如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那么她就要先从课本中提出相关的法治知识。以八年级下册课本为例,教师要着重掌握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做守法的公民》包括三个问题:法不可违、预防犯罪和善用法律。教师应做到对本节课进行细致备课,对其中的法治知识提炼加工,也可采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开展政治教育活动。
3.3分析案例提高学生法治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相关视频、图片等学习素材,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通过浏览相关法治网站、在线交流平台等学习资源不断丰富自身法治知识,提高法治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提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从而提升学生的法律知识。
教师提出案例:小强7岁时父母离异,被判归父亲抚养,但实际上他一直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父亲从来不管他,母亲很少来探望他。小强11岁爷爷去世,他只能和父亲住在一起,父亲经常打骂他....进入初中后,他经常和一帮“哥们儿”聚在一起打牌或者去网吧打游戏,经常上课迟到或者旷课,即使勉强坐进教室也心不在焉。针对此案例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小强父母和网吧老板的行为?针对父母行为,小强可以向谁求助?
通过分析上述案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讨论,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可以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也使得学生明白有关这一部分的知识,加深印象,了解到当自己或者身边人权益受到侵害时,运用法律手段解决。
4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是有效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关键阶段。教师应当在政治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学会明辨是非,明确自己作为不同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使其自觉成为法律的遵守者和维护者。
参考文献
[1]张桂荣.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途径[J].神州,2020,(24):209.
[2]何前明.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1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