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雪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艾贝尔保利幼儿园 618000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漂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的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孩子,你慢慢来》中序的最后一段话。
看见这段话时,脑海中瞬间飘出来很多教育观念,比如同样来自台湾的张文亮有名的《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中“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再比如“静待花开”之类相似的教育观念。同样的,也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更有最近超级火爆的一篇文章《海淀家长有多恐怖?跟他们吃一顿饭就知道了》所反映的大城市家长的教育观念。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之前并不赞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教育理念。因为感觉孩子与孩子之间并没有可比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套用《士兵突击》中五班副的扮演者邢佳栋采访时的一句话:他说,一个人的成功可以分很多种的。他可能不是一个好丈夫,但是他可能是一个好儿子;他可能不是一个好儿子,但是他可能是一个好爸爸。每个人,都有其好的一面。孩子也是同样的,他可能绘画方面不好,但是他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强;他可能平时在活动中坐不住,但是他可能是全班探索能力最强的孩子。尽管我一直秉承这样的想法,但是,在看了海淀家长的一顿饭之后也不淡定了。因为这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别人家的孩子长期混迹于清华北大,我们家的孩子只在游乐场中玩得欢;别人家的孩子4、5岁的时候英语词汇要求1500左右,我们家孩子连普通话都还说不利索,有时词不达意,能把人急哭。特别是我家这位,今年刚升入小学一年级,入学前也没上过幼小衔接班,现在和她相处的每一天都像打仗一样。每天,语文、英语、古籍启蒙经典是必读科目;汉字、拼音、数学算术是必写科目。从下午6点钟到家,恨不得让孩子不吃不喝,学习到天亮。因为感觉要学的太多了。都做到这样了,一看到别人家孩子英语APP打卡每周33次,自己家孩子只有个位数时,还是会焦虑到无以复加。
就在我一只脚跨进“鸡娃”妈妈行列,另一只脚也即将临门时,在一个孩子上兴趣班的午后闲暇时光,我读到了龙应台的这本《孩子,你慢慢来》。最先吸引我的就是书扉第一页上的照片配文“长长的路,慢慢地走”。初读序,就被文章的最后一段话打动了。
孩子,你慢慢来。
对于孩子的成长,我最开始的想法总是很简单:只希望她以后能够独立、自主、开心快乐的生活一辈子。
随着孩子年岁的慢慢增加,原本佛系的老母亲越来越焦虑。如今更甚。平时,她上课的学习内容希望她在几个小时内就完全理解消化并吸收,可实际上,她总是做作业做到哭。只要我的声音稍微大一些,她马上就会脑袋一片空白,不知道在做什么了。别人都说“医者不自医”,难道我们老师也是自己的孩子不能自己教吗?按常理,老师知道更多科学的育儿知识,知道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生活有多重要,知道规则的制定及实施对孩子行为的养成有多重要。可是到真正实施时,真的就如“医者不自医”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会掺杂太多个人的想法在里面。所以,会以“我是为你好”或者“我是过来人”的经验对待孩子,并且心中只是简单粗暴的想让孩子用最短的时间学会最多的知识和技能,却很少关注孩子的情绪以及在学习知识或者技能时所做的努力。每日与孩子说话,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都是“快点”。“快点起床”、“快点吃饭”、“快点回家”、“快点做作业”、“快点背诵”、“快点阅读”、“快点记下来”、“快点”“快点”……仿佛从见到她的那一刻起,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完全不够,总想着快点快点,好像事情做的快点,就能把二十四小时过成四十八小时。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都是从无到有,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我却只想看到一个结果,不想经历其中的过程。所以,在看到龙应台的这本著作《孩子,你慢慢来》时,心中的焦虑似乎被驱散了一些。看到书中那篇《放学》时,也难免一笑。全世界的老母亲都是一样的,对待孩子的问题都会想很多,只是有的家长会站在原地,接受孩子的一切发现;有的家长却因为看到孩子不是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而去强行改变,美名其曰:我是为你好。龙应台是前者,而我,是后者。
至此,我也在认真反思,在我和孩子的相处中,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会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好?大概是因为她没有向我希望的方向发展。一个孩子,他的成长轨迹不可能丝毫不差的如家长的想法去发展。比如放学路上,家长的想法是,作为学生的她应该目不斜视的直行到家,放学路上能有什么好玩的。但是在孩子的眼中,放学回家的路是一条充满各种惊喜的路。他会和他的小伙伴谈天说地,会经过一个小花园,会发现一只不知名的虫子,或者捡到一颗别人丢弃的亮晶晶的东西。我们觉得毫无乐趣的一条路,硬是被他们走出探险者之路的感觉。那些路上捡来的东西,不知名的虫子,我们统称为“垃圾”,孩子们却统称他们为“宝藏”。80后的我们总是在回忆自己“上树掏鸟,下河摸鱼”的童趣,到自己孩子这里,感觉突然就卡住了一样,不仅不支持孩子去做充满童趣的事情,还会限制加批评,自己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浮浮沉沉,也要孩子在他的成长路上过早的参与到竞争中去。
孩子,你慢慢来。
这句话,不仅要对孩子说,还要对自己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吧。不要再去做“鸡娃”妈妈啦。毕竟,孩子以后的路,还很长……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