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春
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党的十九大以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人心。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完善教育制度,增加教育资金投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得到了切实保障。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由于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进入中学后不能跟上学习,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本班的学困生、双差生。然而,公平已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石,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使义务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学困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尤其是在我们西部地区的薄弱学校,由于教学环境条件、教师素质、学生自身素质能力,再有大部分的家长文化低下,常年在外务工,学生与祖父祖母在家,缺乏正确的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缺失,学困生就此形成。学困生的转化,是当前学校面临和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学困生的转化与新教育实验中的每月一事活动开展结合,从每月一事的活动开展中探讨对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性研究。
一、每月一事活动概述
“每月一事”主题活动是指:每个月设定一个主题,以学校的各种活动为载体,从小事做起,从培养学生健全品格和良好行为习惯入手,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动情的参与、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活动。
根据朱永新教授的设想,“每月一事”实践活动内容如下:
1月:让我们学会吃饭
2月:让我们不闯红灯
3月:让我们一起去植树
4月:让我们去踏青
5月:让我们学会扫地
6月:让我们学唱一首校园歌
7月:让我们玩球去
8月:笑着和别人打招呼
9月:每天阅读十分钟
10月:给爸爸妈妈写封信
11月: 做一回演讲者
12月: 每天记录生活
新教育实验中的推进每月一事主题活动,是多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是当代新教育思想的积极落实与转化,对学困生的转化,德育工作的开展及思想素质的提高,必将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每月一事活动开展与学困生转化的有机结合
所谓学生学习困难是指目前一些智力正常或超常儿童在某个科目或某类科目(如文化基础课)方面获得或应用听、说、读、写、算等能力上,有一个甚至几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或困难,未能达到国家规定学业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仅靠自己一时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指导,给予补充和矫治的学生。
学困生的转化是每个学校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稳定与学生的未来前途命运,是一项重要而且必要的学校工作。新教育实验中的每月一事主题活动,正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在学习中全面提升自己,这与学校学困生的转化不谋而合,因此,这两项活动得以有机结合。
(一)每月一事为学困生转化开辟了新载体
学困生的转化,在学校里可以通过课堂活动、课外活动、主题教育等方式所实现。其中以活动为载体的互动性的教学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更能获得能力的提高。而每月一事正是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参与进去,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策划、筹备、展示、交流、反思等手段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困生有事可做,有力可使,感受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从身心都能对学困生起到一个良好的转化作用。
(二)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也是每月一事活动顺利开展的过程
学困生只是由于多种原因在学习上出了问题,但是他们的智力和活动能力并不比那些学霸差,在转化他们的过程中,每月一事活动得了顺利开展,取得了有效实际的效果。在实行每月一事的过程中,学困生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开始做每月一事内容单一,到内容丰富;从上台紧张到淡定自如; 从组织混乱到管理有序,当能力提高的同时,对每月一事有更好地指导作用,能提升每月一事的质量。
三、利用每月一事主题活动,积极有效转化学困生
(一)每月一事能培养学困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学困生由于缺乏家长管教,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合作精神,我行我素,自私,凡事都是先考虑自己。通过每月一事12个主题,每月一个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中活动的开展,让学困生养成团队合作意识,比如在植树活动中,让学生运土的运土,浇水的浇水,通力协作,共同完成每一个主题教育活动,从而有效培养了学困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每月一事培养学困生的吃苦耐劳品质
学困生由于长期没有得到家长的监督引导,在家里基本不做家务,在学校也是偷奸耍滑,一到值日就偷懒。往往缺乏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而每月一事主题活动中恰好设置了很多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参与的主题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家或学校进行家务劳动。比如5月份的主题是“让我们学会扫地”,就是以做家务、爱劳动作为主题。通过安排同学在家里帮忙做家务,切实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劳动, 热爱劳动。同时我们还进行“我是家务小能手”的比赛,给予学困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每月一事给予了学困生动手动脑机会和平台,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开阔了视野,让学困生的吃苦耐劳素质得到真正提升。
(三)每月一事能培养学困生自信乐观
学困生由于长期在学校及家庭得不到老师家长的有效关注,往缺乏自信,内心较为悲观消极,对任何事都不敢尝试。活动中往往成为旁观者,看客。而每月一事活动的开展,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与舞台,从而锻炼他们的从容自信,乐观开朗积极面对。比如在开展主题活动“笑着打招呼”过程中,我们安排了学困生在校门口对进去入校园的同学老师微笑面对,主动问好,学困生从开始的不知所措,扭扭捏捏,到活动中微笑自如,主动笑脸相迎,再到后来在生活中主动与每一位同学老师打招呼,攀谈,正是每月一事活动发挥了积极有效的转化作用。
总之,每月一事活动,对学困生的转化来说,是一次机遇,是一次变革,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是凤凰涅槃重生!我相信,在以后的每月一事的开展中,越来越多的学困生会得到新得体会,新的提高,从而真正从自身出发,内化自己,发展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1]朱永新.新教育每月一事[J].ISBN:13-4253/G6
[2]仇中辉 .“每月一事”,教给孩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J]. 中国德育,ISBN:11-5338/G4,2014年第8期
[3]顾云辉.深化“每月一事”成就良好习惯[J].班主任之友, ISBN:CN42-1070,2009.9.5
[4]朱永新.让学生享受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云南教育.2013年弟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