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孙淋霖
[导读] 为了推动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
        孙淋霖
        湖北省十堰市实验中学   442000
        摘要:为了推动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新的教育模式即将形成,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理应随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变化。探究性学习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活其创造欲望,锻炼其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去发现真理,探索真理,获得知识与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问题意识;
        一、树立学生的探究理念
        新的时代呼唤教育创新,传统教育理念严重阻碍着教育培养人才的发展,束缚着人才选拔的质量,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和“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的倾向。因此,传统教育理念应摈弃,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地位应发生较大的转变。
        1.探究性学习的目标理念
        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树立下列教育目标理念:加强培养学生对问题怀疑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能力。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因为新课程标准较之以前有较大的变化,在课程设置、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再加上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周期短”的特征,因此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发生转变。即为过去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被动学习——改变为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创造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或学生讨论交流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要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有所创新,就是要学生去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
        3.教师角色地位的变化
        总之,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地位应转变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课堂学习的导演,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发现者,与学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者,树立“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的思想。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质疑、释疑的过程。学习就应该有敢于反驳的气概,才能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持之以恒训练。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不要急功近利,而要整体规划,从细处入手,长期系统训练,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习方式是为达成学习目标服务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养成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养成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渠道获取、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然而,学生的学习重心不仅要放在获取知识上,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掌握方法,要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应用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老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是应该把学生作为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二是应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就是通过对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性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既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科教学应该注重的学生的能力培养。
        
        三、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探究性学习更多的需要合作学习。因为探究学习往往是问题的解决,学习者会面临着复杂的综合与分析,需要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需要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有机结合。
        比如,教学《木兰诗》时,学生讨论后提出的探究问题有:木兰为什么那样孝忠祖国?为什么木兰在出征前还要叹息呢?难道他不怕牺牲在战场上吗?然后让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如《花木兰》等书籍、电视、录相等都搬进了课堂;综合收集资料制定出“课内外结合”的探究方案;然后我指导学生分组共同探究,学生相互启迪,相互补充,共同整理,记录探究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争论不休;最后让学习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并反思探究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学生在探究中广泛利用课外资料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花木兰的认识。
        同时,重视探究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创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直接经验的参与,即与学生的个人体验密切相关。关注探究学习过程要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学习的体验中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形成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学会交流合作中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宽容,培养大胆怀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造就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大力推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1]巩雪茹.浅谈新时代如何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水平[J].西藏教育,2016(12):113-133
        [2]侯志利.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战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49-53
        [3]廖红霞.浅谈如何进行初中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J].未来英才,2015(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