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郭登洪
[导读]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之中有着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
        郭登洪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第二中学 福建省 宁德市 355501
        摘要: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之中有着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要注重情感性与学科性并行并重”。因此教师在初中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之中,要注意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教师在不断探索合理的情感教育路径基础上,要兼顾学生的学科建设,让学生们爱上美术、学会欣赏美的生活、学会鉴赏美的作品。在情感体验主观因素的加入下,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的艺术人文魅力与美学价值。
        关键词:初中美术;情感教育;策略
        引言:情感教育并不是新进的名词,情感教育自古就受教育者的重视。对于“情感”,在中国著名古代教育学著作《学记》中记载:“情之所感、意之所发,皆属人之常情。”在《画论》这篇美学理论名著之中对于“美”,记载:“美之所在之处,皆系情之有感;美之所隐,亦是情有所失,性有所顿。”可见情感与美术的关系并不远,两者互相联系,又彼此独立,在不同的维度与不同的人类主观情绪思想里影响着人的发展,熏陶着人的成长与进步。
        一、情境情感教学,改善初中美术教学现状
        初中美术教育一方面受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影响,一方面本身的教学系统僵化,美术教学具有滞后时代特质。在现实初中美术课堂上,主要还是延续建国后徐悲鸿先生从法国引进的学院派,石膏像写生临摹进阶、人像写生临摹的美术教育教学构架。但内容却是苏联契斯恰科夫体系的全光影、全因素素描课程。在初中阶段色彩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水粉画,这是一种快速涂绘的色彩画种,是革命时代以宣传革命应运而生被普及的一个画种。有限于客观大背景因素的制约,初中美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亟需改革、改进。
        在初中美术课堂,情感教育的渗透尤其重要。虽大环境美术教育背景对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实践有局限,但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课堂的有效渗透还是必须要实行的,这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全的社会性人文艺术人格素养。有基于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课堂常常被教师搁置在学科美术教育末节阶段的实际教学现状,教师与学科制度构建者要充分提高情感教育在美术学科教育之中的课程安排比例。
        举例,在学习《画家笔下的色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融入情感性情境教育的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积极的色彩情感感受力的同时让学生们欣赏到色彩世界的美妙。画家笔下的色彩与现实光影之中的色彩是有差异的。首先在客观原理上讲,光的叠色色相元素是红、黄、蓝;而颜料的叠色色相元素是红、绿、蓝。教师在教学课程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要让学生了解颜色的色相元素构成原理,让学生们在积极地情感调动下学到相关的色彩学科知识。由于画家笔下的色彩,是经过主观加工的,通过画家所看、所想,在经过手中之笔来完成,每一个创作过程画家都是经过主观加工、主观改变、由模糊意识到具体的形象完善,直至最后呈跃纸上,整个过程都有情感因素在影响画家的审美创作。教师通过细致的讲解要让学生们了解这些创作过程,了解情感在美术活动过程之中的自始而终的影响力。
        二、美术教学理论构建,寓情于美、寓美于情
        美术教学理论构建与美术教学实践是不可分割、又相互影响的,这是知与行的合一性问题。情感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人本教育等教育思想一样,都是现代化中学美术教育随时代革新,应运而出的现代化中学美术教育理念。情感教育美术教学理念的构建应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初中美术教学体制构建;二是教师具体的美术课程安排;三是寓情于美的美术教学理念具体渗透传播方法;四是初中美术教师资队伍的定期学习培训。四个方面相互交叉、互有所含,但侧重点要有所区分。
        南宋画家谢赫在《画论》之中提到:“情之所生皆系美之所感,目之所及,寥寥笔意。情景交融,美自跃然纸上,唯逸品草草方能显美之本色。

”由这篇经典《画论》名著可见,美术、美学、美术创作与情感的关系,是伴随而生、互相激发又独立自生的。教师在初中美术课堂上要参考画论之中所描述的有关美与情的关系论述,在实际的美术课堂实践之上,通过引导的方式把寓情于美,情美交融的美术课堂体验带入到教学之中去,让学生在审美素养与情感氛围体验上感受美术学科的艺术人文魅力。
        在教学实践与制度建设之中,情感性的孕育教育模式是伴随学生学习美术自始至终的硬性要求。如,在学习《喜庆吉祥的民间美术》这篇美术课文之时,初中美术教师要把“寓情于美”贯彻到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视听化立体教学效果,播放关于民间美术品类繁多的艺术形式,让学生了解如:天津的“泥人张”,承德的“糖人李”;也让学生们见识到民间美术的丰富性等特点,如吹塑版画艺术、泥塑泥胎佛像重彩描绘佛教艺术、壁画、墙绘、剪纸、木布偶、舞台美术变脸表演等等。以吸引学生兴趣的方式为索引,以调动学生情感的兴奋度为课堂美术学习的主基调,让学生在神、心、情、视、听、感六方面全方位、多角度,不限形式地感受民间美术的喜庆吉祥、丰富多姿多彩。
        三、在初中美术课堂之上的情感教育渗透教学实践
        在实际的美术初中课堂实践教学之中,“情之所感、情之所发”是美术人文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意识,让情感教育在学生的美术学习与身心健康发展道路上生根、发芽、结果,达到美与情的育人效果。美与情不是单独存在的,上文已谈到美与情的相互交融促进关系影响着创作者的整个审美创造过程。在初中美术课堂之上,教师要注重这种情美交融的客观理论渗透,两者不是不相关的,恰恰相反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例,在展开《中国美术作品概览》这篇文章的美术教授活动之时,教师要通过详细的备课,为学生们准备大量的中国美术优秀作品。作品的内容既要包含名家大师的经典名作,又要包含学科美院的学院派美术作品,更不能忽略作为民间美术优秀艺术的展示。让学生们在博览国内经典美术作品的同时受到美的启发、调动对美的情绪体验,让学生们沉浸在享受美、玩味美的乐趣之中,在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教学美学人文体验下给学生美的熏陶。
        再例,《标志设计》这篇课文虽然讲的是有关美术设计LOGE的美术课堂内容。但要知道标志的设计与情感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标志是为了让情感符号化、特征化、抽象化的直观表现在人的眼前,个性、引人注目是标志的设计核心元素。而个性与审美情感是孕育互生的,两者不能区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要让学生了解到情感体验在艺术平面设计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又例,在学习《书法的点画之美》这篇文章之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举例齐白石老先生《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名作创作过程之中的情感作用。这是老舍先生给齐白石老先生出的四个题目之一,齐白石老先生在91岁高龄之时,看到题目兴致所发,情之所至,提笔潦潦,重墨而不重色地画出了蝌蚪找妈妈的朴素母爱主题,提拔为“蛙声十里出山泉”意境诗篇。
        结束语:
        概而述之,在初中美术课堂之上渗透情感教育是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本主义、学生中心教育观的。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酌情进行情感渗透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审美人文艺术素养,情感作为一种主观调动因素对学生的美学心理、美术学习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辅助教学、丰富教学作用。美育与情感性教育都是初中阶段美术学生身心发展、学习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要做到美育与情感教育结合,做到寓情于美的美术教学方式的先进性、进步性。
        参考文献:
        [1]王宁.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20(34):161-162.
        [2]姜启明.试论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J].当代家庭教育,2020(20):164.
        [3]姜启明.试论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J].当代家庭教育,2020(20):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