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会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六户中心小学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137500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不断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针对语文的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对教育的发展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语文;信息技术;整合策略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教育也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就如何在教学中与信息技术融合也越来越被普遍关注。针对语文的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地整合语文课程教学,也能够实现教育现代化,其对教育的推动以及教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问题
(一)滥用多媒体会削弱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
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让学生观察到无法亲临的景观,丰富其记忆库中的感性材料。但是,滥用信息技术,过分追求形象性,把语文课上成了近似美术、音乐的欣赏课,不仅淡化了语文学科的“文学个性”,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喧宾夺主的现象,而且还会削弱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凭借想象力的参与,使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被还原、转化为文学作品中的生活图景。如果不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研读,只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学生语言感受和领悟能力的降低,在语言面前思维钝化。一位教师在讲解《我的空中楼阁》时,一连展示了好几幅有关山中小屋的图画,画面也算得上精美,但笔者却未感到有丝毫的美感和诗意。这些图片细看似乎与文章内容没有多大联系,对学生理解文意起不了太大作用,更难引起对“山间小屋”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这就是对多媒体图像运用不慎重。其实,文章对小屋周围景色的描写是极富张力和弹性的,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巨大空间。小屋立于山间的幽静,小屋的花园,天上的云朵,这些大自然赋予的美,又岂能是几幅电脑彩绘的画面所能比拟的呢?如果教师能注意引导学生揣摩意象,品味意象,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也定会是难忘的,而且还可能是多方位、多层次的。
(二)人机对话导致教师主导地位丢失
教师应当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师生对话、合作探究、感受体验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和过多应用多媒体,使应由教师讲授的内容让位于多媒体播放,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不到发挥,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一位教师所设计的课件内容十分丰富,从字词检测到资料图片,从课文内容到思考问题的提出,应有尽有。但也正因为这位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多媒体播放上,教师面对的似乎不是学生,而是那台多媒体机器。学生的注意力也全部集中于投影屏幕,多媒体工具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多媒体所取代,师生情感渠道受阻,教学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三)教学方式单一僵化,与现代语文生活没有形成勾连
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迅速改变了社会语文生活。海量的阅读资源触手可及,超文本的表达与呈现方式成为常态,读者与作者是平行的;阅读与表达高度交融,成为人与人交流的时尚。而面对全新的语文生活,多数课堂依然以单一的文本阅读为主,教学方式以传授、分析、问答、练习为主,学生的学校语文学习和他们的社会语文生活相对割裂,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习方式僵化,学生语文学科的素养很难提高。当然,这些问题关乎学科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语文学科积重难返的问题,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但对语文课堂教学层面而言,这些问题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从整合的思想出发,数字化环境下的语文整合教学研究实践旨在探索基于新的技术工具资源,以人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关注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登山型”的课程实施范式。
二、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
(一)以教师的转变为整合的前提条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正在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近学生。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是权威正在丧失,界限正在消失,教学方法正在改变。在原来几百年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都有着自身的权威,这种权威来自于知识的占有,是一种“信息拥有”权威,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以信息平等和知识平等,挑战了“信息拥有”权威,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使教师由原来单纯的知识归纳或演绎者变成了教育教学管理者。同时,网络时代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化。教师的教学活动就应变为师生互动的双向配合,教师必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素材资源,在平等和多样的信息平台上和学生共同探讨、钻研,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顺利完成教学。
(二)以兴趣的激发为整合起点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的求知过程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认为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经验,来激发他们内在探究的欲望。例如,教学《过万重山漫想》,可以选取一段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影片的剪辑资料,配以关于描写三峡的配音朗读画外音。这段话外音可以选取刘白羽对瞿塘峡的描写:“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声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这段文字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现在拿来与画面组合,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而且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利用音画激发学生兴趣,要看情况而定。如果滥用图画和音效,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和思维。笔者认为音画最好是在课文引入时利用,或在课文讲述中遇到学生生活很少接触的问题,可以用音画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想象。关于写景散文和诗歌,千万不能把它们肢解成单纯图画和文字的组合。这样便是把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身上,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想象力乃至创造力。诗文中的意蕴有其不特定性,老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文章进行咀嚼吸收。通过反复研读,学生对文章会产生自己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画的插入也应分文体,像科普类的说明文和小说就需要运用图像和音乐来帮忙,这样产生的教学效果会好些。
(三)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学习者中心环境
广义的数字环境,是指人与空间的新界面,它集合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灯光、交互行为等,形成一个可控制的又可以利用网络来达到无限链接的环境空间,为环境中的人带来特定的感受,能够有效地传递与收集信息。本文所指的数字化环境,特指在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教与学的环境。学习环境的构建是实现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基础,关于学习环境的研究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也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点[2]。何克抗教授2011年提出“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实质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蔡文霞提出:数字化教学环境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信息型的教育和学习环境。何克抗教授所指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侧重于教学过程,关注技术对教学的支持功能;蔡文霞老师提出的“数字化环境”重视技术创设的环境,而弱化了特有的教学功能。而本文所讨论的数字化环境,是指无线网络全部覆盖,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移动学习终端,支持随时随地获取资源、及时反馈实时互动的智能学习空间。在这样的学习空间,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技术提供超越时空的学习环境,也提供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并在特有的环境与工具中形成了新的语文学习样态。以往的信息技术环境基本是支持教师教的。以移动、互联为核心的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可以更为方便地创造一种让学生在做中学,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和不断提炼个人理解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乔治·J·波斯纳.学程设计———教师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孙先明,付艳锋.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