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华
汴塘镇中心初级中学 江苏省 徐州市 221000
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堂 兴趣 朗读 主体地位 动起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说:“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东西,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1]这也符合新时代倡导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造高效课堂,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形式很多,如小组讨论法,展示反馈法,合作探究法,你说我评,讲故事,听音乐,看视频等。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截取了教学中的几个片段及具体的做法,希望对同行们有所帮助,并谈谈自己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新颖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每堂新课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动起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授《奇妙的克隆》时,导入新课我注重搞活课堂气氛,截取了《西游记》中的一段视频,配上歌曲《通天大道宽又阔》,振奋人心,画面是当孙悟空在同妖魔鬼怪打斗感到吃力,忙不过来时,就从身上拔下一撮猴毛,说声:“变”,成千上万个猴子便跃然而出,助悟空一臂之力。这个短视频很吸引学生,会结合本课《奇妙的克隆》开动脑筋,引发联想,从而对克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简单的把克隆理解为复制,拷贝,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同样的复制品,他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是无性繁殖。这样学生就急于想探究什么是克隆,奇妙在何处?带着兴趣听课,在快乐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朗读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略教材的语言美,把握文章主旨,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情感升华。朗读的形式很多,有范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度,齐读、默读、跳读、精读、品读、配乐读-------- 我在教学鲁迅的散文诗《雪》时,采取了分角色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好胜心理。朗读时提醒注意停顿,声调,感情,气势。具体做法:让女生读第一段江南的雪,品味江南雪的滋润美艳,富有生机,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让男生读朔方的雪,体现男子汉的气概,凸显阳刚之美,读出北方雪的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孤独,顽强的抗争精神。
通过朗读体会滋润美艳的江南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旋转飞腾的北方雪则蕴含了鲁迅反抗冷酷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南方大革命开展的如火如荼,而北方则一片严寒。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通过朗读感悟诗人的情感,对寒冷环境的反抗,对不屈斗争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体会鲁迅先生敢于直面惨淡人生进行不屈不挠斗争,只有不断斗争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三、动作表演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2]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强化对课文的理解,深化情感。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望父买橘片段时,让一个偏胖的男生来表演父亲的动作,配上刘洪刚的乐曲《父亲》,课前准备好道具,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讲台代替月台),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重点强调两个镜头,第一个镜头,什么是蹒跚地走,“蹒跚”的动作模仿要象,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体会父亲的步履艰难,体会这是蹒跚的背影,第二个镜头爬月台,重点抓住三个动作,“攀”“缩”“倾”,通过这几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感悟父子情深,动作表演的效果远远要超过空头说教,同时又理解了几个动词的妙处,生动形象刻画了父亲背影。
四、各抒己见
在我的语文课上,我经常设计这样的回答方式:“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这样的题目学生都能回答,为学生创造了答题的机会,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更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活跃起来。如讲授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时,有的说我喜欢这句:“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理由是一个“吱”字生动形象,动感快感活灵活现,我读出了垂涎欲滴,读出了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使用方言,平淡显真味。有的说我喜欢:“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理由是这句文白夹杂,令人忍俊不禁,有淡淡的幽默感。大家七嘴八舌,你言我语,在读中品味了汪老平淡而有味的语言,把握了文章主旨,体会谈到家乡鸭蛋的自豪,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的深深怀念。
五、解题钥匙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老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找东西。”在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先认真阅读文章,提取信息,能简单概括故事情节,如记叙文,让学生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规范答题模式,教会答题技巧,仿照例题去解决。下面简单举几例答题技巧:
1、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角度赏析句子,以拟人句为例,出示答题模式: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 )人格化,赋予人的语言、动作或情感( ),生动形象写出了( ),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赏析为: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油蛉,蟋蟀)人格化,赋予油蛉,蟋蟀以人的动作(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写出了(油蛉,蟋蟀声音之美妙 ),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喜爱)的感情。然后让学生仿照赏析,动脑变换词语。
2、赏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加点的字能否删去,格式为:a不能删b解释加点词的含义c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d若去掉,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如《中国石拱桥》中“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答题为:a不能删b“几乎”表示接近全部,但不排除个别特例c在文中强调了石拱桥分布很广,但并不是石拱桥到处都有d若去掉,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3、结尾一段的作用,概括为:a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要结合文章内容详细说)b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突出人物品质或情感(结合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4、赏析对比的写作手法,把( )与(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 )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什么)。
“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让学生学会自己找食吃,找到解题的金钥匙,自己梳理总结,在学生动起来的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概括能力,解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以上是我在实际教学中采取的成功做法,经验总结,不一一列举,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在课堂上行动起来,在课堂上有事干,上语文课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
几年来,本人所带班的语文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不断总结,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动起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说:“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东西,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2]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