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萧山区瓜沥镇坎山初中
摘要:描写要生动,比喻的修辞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比喻存在着过于形式化、缺乏思考力度的缺点。比喻群的整体性创建,旨在引领学生由浅层思维向深层思维的转化,优化了这个缺点。比喻群创建需要思维的合理性、描写的具体性,以及喻体的整体性,在研读经典的基础上,对比喻群创建进行了情境创设、图片引入、考题切入、名作续写等实践探索。
关键词:比喻群、思维模式、实践探索
作文的生动性有多重体现,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生动作文的一种重要手法,但是千篇一律的高频词汇的出现,让比喻的生动性大打折扣。看到红润的小脸就是“像苹果”,看到怒放的花朵就是“像笑脸”……人们常说,第一个把女人比喻成“美丽的花朵”的是天才,第二个就是蠢材!比喻的运用,急需创新。
创新的基础是模仿。而数经考验的教材中的名篇就是最好的学习支架。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在迁移的基础上更生动地表达,最终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下面,笔者结合《紫藤萝瀑布》(第二段)、《列夫托尔斯泰》(第一、二段)、《济南的冬天》(第四段)中的选段对比喻群的思考与实践。
一、比喻群的构建需要思维的合理性。
只有抓住事物特征的比喻,才能精准表现比喻的合理性。《紫藤萝瀑布》中将一大片的紫藤萝比作瀑布,“一大片”给人的气势非凡之感,正是奔腾的“瀑布”给人的感受,而“一大片紫藤萝”和“瀑布”的“形”也吻合。所以,宗璞精准抓住了紫藤萝和瀑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比喻群。
《列夫托尔斯泰》中托尔斯泰的须发数量之多、盛,犹如热带森林给人的茂密感,而托尔斯泰脸部的丑陋,又是作者极力渲染的,所以把他的脸比做“陋屋”,也是作者对托尔斯泰这个人物给人想象中的高大与现实中的落差,极力做的铺垫,所以他精准定位了托尔斯泰毛发巨多、相貌丑陋的特点,抓住了这一特征。
《济南的冬天》中,老舍要表现济南的山的“秀、柔、美”,这些特质都是女性特有的美好,所以老舍毋庸置疑地选择了将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比作柔美的女性,从女性的多个特质、角度进行描写。
二、比喻群的构建需要描写的具体性
有了合理的想象,找到了合适的群体描写,在展开描写时,更重要的是“具体”。从多个角度对喻体展开恰当的描写。
《紫藤萝瀑布》中,这一大片的瀑布“不见其发端,不见其终极”,写出了“瀑布”的气势之盛,“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则是写出了“瀑布”的情态,“银光”是写阳光照耀下的颜色,从气势、情态、颜色的角度具体描写“瀑布”的特征,而这特征又不是独立无连接的,这特征也正是藤萝花的气势、情态、颜色。
托尔斯泰的毛发,在作者眼中过于浓密,于是由数量之盛角度出发描写;从质感表现脸和眉毛——“皱似树皮”、“纠缠不清的树根”。而外貌的极其“简陋”,意在极言眼神的犀利,此时作者注重了写作的顺序:从整体轮廓写到局部的额头、小眼睛、皮肤——整体“粗制滥造”、“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做的额头、比例不协调的“小窗”、“村舍外墙那样粗糙”的皮肤。无论是整体的轮廓还是局部的额头、眼睛、皮肤,都让人感到一种极致的丑陋——崎岖、失衡。细细读来,丑的人神共愤!
雪后济南的山格外的秀气、柔美,老舍首先抓住的是视觉角度,“顶着一髻儿白花”的小山就像日本女性的护士帽,但是颜色的相似性有很多喻体可以表达,为什么偏偏想到“日本看护妇”,我觉得还有更重要的神韵——气质的相似,护士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柔美,而日本的女护士则是柔中至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而本段末尾,“那些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娇羞的情态,不正是那“道一声沙扬娜拉”的娇羞日本女护士吗?
而“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带水纹的花衣”在被风儿吹动后“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既有颜色上的联想——黄白相间的条纹衫,同样有神韵上的体现——风吹衣衫时,对美丽女性的美好遐想。
所以,把比喻群构建地更加具体,需要从多个角度一一展开描摹,从整体到局部(按照一定顺序)一点一点刻画,由形似到神似的一笔一笔绘写。
三、比喻群的构建需要喻体的整体性
单一的比喻句,再灵动也无法做到有血有肉,而比喻群的创建,优化了这个缺点。也能启发学生深层解读文本,做到知识的迁移运用。
藤萝花的喻体构建是一条完整的瀑布,瀑布有整体的气势(在流动、在欢笑)、有局部的小水花(点点银光、每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
托尔斯泰的毛发喻体是一个热带森林,森林中有独立的树(眉毛),有树上的皮(脸上的皮肤),观察视角由远及近;“灵魂的工作间”是一间“陋屋”,陋屋的整体感受便是“农村木匠手中粗制滥造的”,额头是房屋的横梁,小眼睛就是房屋的小窗,枝条扎成的粗糙房屋外墙是他的皮肤。
下点小雪的济南的山是一位娇羞的女性,那山尖便是女性的帽子,那神情则是薄雪在微黄阳光照耀下微微露出的那点粉色;那薄雪覆盖下的小山便是女子的肌肤。
这些经典片段的描写,喻体都不是孤立无援的,恰恰是这样的整体性思考,化单一的“骨骼”为整体的“骨架”,赋予它丰富的“血肉”,让描写也有了灵魂,丰富了描写对象的内涵,让描写更加的生动形象。
这些名篇的比喻群的构建给我们以启发,在促进学生从浅阅读走向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是否可以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射到比喻群的特征,以独特的视角去创建新的比喻群,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将描写的生动性渗透到独立的写作中去?
郑桂华老师的写作教学《让描写具体生动》、《利用类比进行构思》、《怎样虚构故事》等课中,都非常注重基于学生学情的写作提升,课堂摸底学情,之后搭建支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例如《让描写具体生动》一课中,通过让学生描写两个简单物像——鸭子、湖水,了解学情,学生中写作水平较高者和水平中等的典型文章作为范例,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领悟到描写需要合理、具体,进而修正自己的习作,在反思中促进学生写作表达的水平。
笔者从中获得启发,将上文所示的自然段作为阅读重点,启发学生发现比喻群的整体性和具体性,提炼思维支架:进入情境——寻找合适喻体群——喻体特点1——喻体特点2——情境聚焦。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的起点,尝试用多种方式创建比喻群:
一、情境创设的比喻群创建
“浩瀚书海中,有着种类繁多的书籍,每个人眼中的书也是不同的。在我眼里,书是
(整体象征物),(局部喻体1),(局部喻体2)。书真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的创作是丰富多彩的:1.“书是什么?书是一杯白烟袅袅的清茶,墨色的字体像沉淀在瓷杯中的茶叶,散发出知识的清香。”
2.“书是用黑白两色描绘的美丽画卷,黑色是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白色是浩渺连绵的江南水”等等。
比喻的整体性比单一比喻句的堆叠加强了思维的深度,也更生动形象。
二、图片引入式比喻群创建
如图片展示“母亲的手”,要求创建2个喻体,形成比喻群。
学生能写出“母亲的手拂过我的脸庞,像一阵柔柔的风吹在刚没马蹄的草上,风里带着阳春三月的暖意”等句子,由阅读带动写作的比喻群创建,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知识迁移,化用了朱自清《春》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句子。
三、考题切入式比喻群创建
例如宁波市中考作文“深处”,在整文思维创建前,也可以用比喻群来激发学生思考,
山林深处,有
淳朴姑娘的热情,像山涧的溪流奔向山脚(气势),泠泠作响的是姑娘清脆的嗓音(听觉)。
可以让学生仿写:_______深处,有
(角度一),(角度二)。拓展写作的思维。
四、名作续写的比喻群创建
很多名作也可以让学生再创作。例如聂鲁达的短诗:“烟会和云交谈吗?星期四为什么不说服自己出现在星期五之后?一天里头有多少蜜蜂?”
化用诗句,例如:
你会和失败交谈,就像烟会和云交谈,
烟肆意散尽在云里,云包容了烟的任性。
学生仿写,能写出很多对人生的思索。
五、例句修改
展示供修改原文:“祖父的窗外,是一条窄小、破旧的小巷,像一个沉默的拾荒者。”例文中的比喻句显得过于单调,不够立体丰满。可以创设一个比喻群,写出小巷如何的窄小、破旧,增添沧桑感。
当然,任何写作的提升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可以坚持在每次的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借助评价量表的方式,通过探讨、对比反思,在反复的写作实践中逐渐构建起丰富的写作经验。
统编教材的推广,对于学生与作文的核心素养有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既要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的素养(学生对作文教学内容有包含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的解读、识别与培育),文化修养的素养(学生所包含的文体知识、写作能力等基础性内容,学生应该掌握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素养,让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语文作文知识、训练作文技能、涵养思想品德后进行语言习得与运用的语言实践活动的速度与水平。
综上所述,比喻群的创建,特别关注高阶思维,旨在引领学生由浅层思维走向深层思维,能够凭借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能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真正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
郑桂华课程录像《让描写具体生动起来》
冯铁山《诗意语文写作》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