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耐板凳多年冷,愿证语文细读美 ——浅谈文本深度解读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6期   作者:周增科
[导读] 孩子们开学前后对于语文书的差异对待,
        周增科
        (诸暨市大唐街道大唐初级中学   浙江 绍兴   311801)
        内容摘要:
        孩子们开学前后对于语文书的差异对待,使笔者进一步坚定了深耕于文本的深度解读,以还原语文教学本真的决心,而笔者也期待,有一天,我们的孩子都能够成为具备真正的语文素养的、睁开眼睛的、打开心扉的,真正的有思想的接班人。
        关键词:深度解读 工具性 文学性 传道
一、为师者的困惑:
        作为一名常年耕耘于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笔者却始终为现阶段我们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担忧,而这其中最令人担忧的则是我们的孩子对于语文书的态度变化——他们在开学伊始,总是会极有兴趣地翻阅我们的语文书,但在经过一个阶段后,却将语文书弃如敝履,再也不屑一顾了。
二、现状与理想的纠结:
        关于这一现状,笔者深信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都曾是给予过关注,并尝试去改变过的,但可惜的是,最终在还原语文教学本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和传授学生应试技巧之间,很多人都选择了后者,因为后者对我们的孩子而言似乎更为重要,毕竟那关乎到他们最终能否真正地“鲤鱼跳龙门”。
三、被上成了“解剖学”语文:
        至今犹记,当年笔者中考结束时,我们语文老师对笔者的话,她说“XXX,真想不到啊,你一个整天在我的课堂上睡觉的学生,却能够在中考时考出126分的成绩……”诚然,在她眼里,笔者并不是一名喜欢语文的学生,故而,在她看到笔者的成绩时,也自然是有疑惑的……但,她所不知的,却是笔者虽然时常在她的课堂上睡觉,却会在每个晚上挑灯夜读文学作品至深夜;却是笔者不是不喜欢语文,而是不喜欢那种被上成了“解剖学”的语文。


        语文被上成了“解剖学”,这似乎是很荒唐的,但却又是那么的顺理成章,毕竟,现阶段的教育大环境,似乎是更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文学性的,故而,在除却公开课的日常授课中,老师们也更多是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解题技巧,而忽视了赏析能力的;而笔者之所以提到公开课,是因为它与日常授课是不同的,公开课通常是基于反复磨课得来的,它通常是删减掉了许多工具性甚于功利性的色彩的,而这也导致了一种现状,亦即长处于一线的老师,通常也是不愿意上公开课的,这一点从大多数学校的公开课任务摊派便能窥得一斑,因为所谓“任务”,通常都不是自愿的。
        但,这真的好吗?我们把一个完整的语文故事肢解成一段段的,并告诉学生这是文章的主题,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这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这句话应该怎样去做赏析……真的好吗?我们使用各种充满了工具性甚于功利性的模板,如“这句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把XXX比作X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X,表达了作者对于XXX的XXX”,而不愿意和他们一道去真正地去细读、去赏析、去品味语文美的行为,真的好吗?这样的现状对于语文学科的长期发展真的会是一件好的事情吗?关于这个答案,笔者相信,在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的眼里都应当是否定的。但,很可悲的是,我们中大多数的人却选择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我们在孩子们能否顺利地完成“鲤鱼跳龙门”的壮举与是否应该给孩子们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之间,选择了前者,屈从了分数,而忽视了它的文学性。
四、语文与“传道”——本真状态下的语文:
        而语文老师,在笔者看来,却本应是最能体现韩退之的那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语文,在笔者看来也应当是最能体现“传道”这一作用的,因为我们的前人,之所以会留下传世的文章,其目的也是能够让作为后人的我们少走一些弯路,多懂一些一生。故而,在笔者眼中,语文老师们的日常授课,实在是应当少给我们的孩子传授一些带有工具性甚于功利性的模板,而应当多给他们准备一些真正地通过文本的深度解读、而能让他们发现文学美和价值美的课堂的,这也正如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陈钟梁先生所说的那句“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达出语言深处的美。”诚然,我们应该做的绝不应当是按着教学大纲的要求,去照本宣科;绝不应当是向他们呈现以那种血淋淋的、带着“解剖学”味道的语文课,而应当是从文本的深度解读出发,给孩子们以带有语文味儿的、文质兼美的感觉的语文,让他们了解作者在于文章中所真正地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上。
        故而,笔者在接下来的教学生活中,也甘愿做一名“再耐板凳多年冷”无名师,以待孩子们的有名时,毕竟,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这么说过,“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如果在正式授课之前,都不能真正地搞明白文章之中所要表述的究竟是什么;抑或是明明知道文章中所要表述的是什么,却碍于它有悖于教学大纲中的重点,而忽略它,都是不能够很好地将其中真正的韵味传递给我们的孩子的,而那样的话,哪怕我们的语文教学成绩再是斐然,在笔者看来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那样的学生是没有真正的思想的。
五、后记:
        教我们的孩子以真正的语文的素养,让他们能够多读,跟着我们去进行文本的深度解读;让他们能够睁开眼睛,跟着我们去品味文章的真实美;让他们能够打开心扉,跟着我们做真正的有思想的接班人,这难道不好吗?笔者认为,也许这才是真正地还原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