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视域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6期   作者:徐春阳
[导读]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手段与工具,
       徐春阳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小学  
        摘要: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手段与工具,总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在当今时代教育现代化的态势下,教育的民主化、信息化愈加受到关注。由于教育形态的变迁,对教育的改革也随之而来,“生本理念”即是新课改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本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重新构建现代化的课堂,它既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产物。文章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例,探讨生本理念视域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相关途径。
        关键词:生本理念;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生本理念是基于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提出的,它指出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机械的,在这样的教学下,往往难以培养出适时代的人才。当今社会呼吁创新型、信息化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必须转变课堂结构,以新时代的育人理念为中心,来重建课堂。贯彻生本理念,就是贯彻以人为中心,就是贯彻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要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并合理设计与开发相关活动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从而促进其有意义的高效学习。
        一、转变思想认识,重建课堂结构
        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认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的思想,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育理念。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自由、自主地进行学习;要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积极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要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个体,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平等看待所有学生。总之,教师应当将这种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以生本理念为基础,重新打造新时代的课堂结构。
        例如,我在进行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章的教学时,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新型的课堂结构。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生活中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这些图片中的共同点。在学生对于这些图片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后,我以实物道具作为教学导入,让学生更加细致地感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随后我为每一位学生分发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教学道具,并以这些道具为基础,开始为学生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关知识。在讲述过程中,我每讲完一处知识点,便留出相应的一段时间来让学生消化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随时举手提问,我则就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相关指导与延伸。这种授课形式凸显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有利于促进其自主学习与探索,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效率。
        教师的教学思想是课堂的基石,教师的教学理念往往反映在课堂教学之中,是教育教学的灵魂。新时代课堂的有效建构离不开具备时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因此,教师自觉转变教育思想,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不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因素,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水平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与标准,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第一步。教师也应是教育理念的第一贯彻者与执行人,唯有教师转变思想,以开放的态度吸纳新生理念,才会引导教育教学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二、设计开展活动,促进探索学习
        生本理念要求教育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经验的获得。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这一改革要求,并且讲授式教学的弊病也日益凸显,因此,教师应当从活动中入手,为学生提供丰富有意义的与教学有关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其主体性作用,进行自主探索式学习,在已知的经验结构中生长出新的经验。


        例如,我在进行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章的教学时,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了活动式教学。由于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过与小数相关的知识,因此,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课堂分为三部分,即:学生自主探索学习阶段;教师讲解阶段;合作练习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我为学生呈现了相关的学习材料,要求学生结合此前学过的与加减法有关的知识来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他人进行合作式学习,或者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的任务是观察学生探索的情况,做好相关记录,并适当给予点拨。在第二阶段中,教师就学生在第一阶段中产生的疑惑与问题进行讲解,并且教授给学生系统地、完整的小数运算知识,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体系,明确小数运算的具体步骤。第三阶段是学生的自由练习阶段,以开放式的途径进行运算练习,包括小组竞赛、个人抢答等,旨在使学生充分理解、吸收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活动与教材的结合程度,若是活动与教材相关程度过低,则活动设计完全失去意义,沦为教育教学手段中哗众取宠的产物。若是活动与教材相关程度过高,则活动失去了其本身的特点,变成了教材的附庸。教师应当把握好这一点,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的作用,以促进学生自主地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重视评价反馈,及时给予指导
        教师在创设新型课堂时,往往将注意力放在课堂结构和教育教学组织上,在教学方法与课堂设计上花费大量精力,使得反馈评价机制被忽略、被冷落。新课改更多地关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变革,但反馈与评价也是教育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在生本理念的视域下,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往往会产生许多问题与困境,而反馈与评价则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关策略。
        例如,我在进行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这一章的教学时,由于本章内容较为多元化,因此,我在课堂上讲解了折线统计图的含义、相关特点与绘制要求后,便向学生布置了一项开放式的课后任务。我要求学生选取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作为素材,每天记录它的变化,并且绘制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理解、锻炼他们绘制和使用折线统计图的能力,又能使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于学习的感受。我以一周为期限,让学生记录所选素材一周内的变化情况,一周后上交绘制完成的折线统计图,但每天需要以小组的形式汇报统计图绘制情况。在学生们的每日汇报中,我发现了学生在绘制折线图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我结合相关问题及时给予了学生有效的支持与帮助,定时的反馈与评价使得开放式的任务得以高效地完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增长了相关的经验,完成了有意义的学习。
        教育教学改革更多地是从理论层面来论述教育问题,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与困境,教师倘若一味地执行新的教学方法而忽视对于教学方法的效果反馈,那么无异于“埋头造车”,造成理论与实践难以融合的局面。评价与反馈是一种检查机制,即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的检查,这有助于教师掌握第一手资料,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生本理念是教育改革的产物,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在教育理念上的反射。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一教学观来构建新时代的课堂,在课堂构建中,教师要时刻铭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课堂结构、辅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以生为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是为了培养适时代的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因此,教师应抓住生本理念的核心,以多样化的手段加以运用。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同时,教师也应照顾到班级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学生发展水平为依据进行教学,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参考文献:
[1]柏璐.以生为本,做崇真务实的实践者——以苏教版“角的初步认识”为例[J].教师,2020(24):71-72.
[2]魏旭东.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试题与研究,2020(16):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