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占彪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第五小学 751500
摘要: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下,不同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都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学习阶段,从数学教材模块的变化和教师教学模式的引导等方面,都无一不体现着鼓励学生们独立解决难题或思考题,在适当的时机做出相应的引导,但同时也需要教学阶段有一定的策略,不能盲目激励。基于此,以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问题能力;策略
引言
教师要重视应用适当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学生在不同阶段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究与探讨,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一、创情境,让教学走进生活
在小学的教学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需要关注学生们的接收程度,观察是否可以提出更深入的数学概念化来促使学生们自主解决问题。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将一个数学难题设立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或者社会情景中,引导学生对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感兴趣,何不是“一两拨千斤”的效果。除此之外,不同的学生身处不同的生活环境,所以需要教师教学中需要因材施教,不能一概了之。就拿《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来举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上和课后。在课前布置下去一份让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寻到的有角的各种物品并要在课上一并带来向教师和班级同学们展示。在此之后,课上的时候让学生们展示并发表自己在对这个带角的物品上看到了或学到了什么关于角的知识,在讲述过程中,每个人都一定有和其他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让学生们热烈讨论产生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原因,还可以进一步共同探讨角的分类。再言之,课上便是生活情景的一个缩小的精华版,将生活中可见的带角的物品集合在一起,更能激发学生们对角的知识的理解的学习能力。
此外,在课后也需要让学生们对所学到的关于角的知识进行巩固,可以自主创造一个带角的小物件,抑或将对角的理解应用到生活的各处,这样既能将角与学生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还能加深学生们的对角的认知。不仅仅是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在其他的知识教授中,也能应用此方法,并不会要求学生们有特定的生活经验,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数学中架起了桥梁。
二、强化意识——鼓励策略运用的多样化与综合运用
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们掌握所教授的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时使用正确且快速的解题策略。但在引导和鼓励的过程中,不能将死板固定的思维方式强加于学生身上,最好是让学生们学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主发现问题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思考一套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系,从而也奠定了学生们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的良好基础。
而在这种鼓励意识下,教师也不能只纸上谈兵,更需要做出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们将解题过程从详细到概括,每一步都不能是凭感觉,应该有具体的策略;2、在课堂教学中,多多加强学生的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更要训练学生会举一反三的能力,解决了一道数学题便尽可能解决一类数学题,也是所谓的数学解题策略;3、在解决一道数学题时,不仅仅只存在一种解题思路,所以开发学生们的知识拓展能力,让其使用不同的解题思路或策略来解决同一道题,这样也是运用了多样化策略。
三、促创造,让学习方式开放
虽然是处于小学阶段,但在这个时期的学生们大脑是最活跃的,想象力也是无边无际的,所以应该鼓励学生们开放头脑,发展思维,也就是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不要拘泥于书本上对其的定义,活跃学生们的思维,提出标新立异的看法,即使有可能与所学知识有一定偏差,但不要抑制这种想法的出现,应该予以更正并鼓励。一个教学案例便可以说明,在教授《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这一课时的时候,首先抛出一个数学列式,24X12,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乘法算式,第一步先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和用心观察,这个算式是否有什么特征?再让与搭档、同学互相交流,阐述自己对于这个算式的理解并说出有何特征,之后教师在根据学生们的研讨结果来对这个算式的特征进行归纳。共有以下四个策略:1、使用基础的加法来解题,12个24加在一起或者24个12加在一起;2、使用连续相乘的方法,将这个算式分为几个数相乘,比如24 X2 X6或12 X2 X12等;3、使用拆分的算法,也就是乘法分配律,将其分为24 X2+24 X10;4、依旧是使用拆分,但使数更小一点4x2+20x2+4x10+20x10。再来将这几种策略对比择优可以发现,第一个计算起来过于麻烦复杂,第二个也需要算数准确,第四个拆分过于精细,所以第三中策略便是最优算法。在如此的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们仅仅得出一个得数,更是对解题策略的选择的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们更加具有创新思维,并应用到之后的计算学习中。
四、重审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审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并且也是解决问题前的第一步。学生如果对问题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位,对问题的归属有所分类,对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眉目,那么问题得到解决也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在审题中出现了一点错误,那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已经偏离了正轨。所以教师在学生审题这方面更应该强加关注,最好让学生们都会养成一个二遍审题的学习习惯,对问题中有用的信息能积极获取,这也是对解决问题的极大帮助。
结束语
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对数学的学习是需要建立一个扎实的基础并且尽可能地在基础上提升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不仅仅是需要学生们对数学学习有积极的态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办法上的创新,促使学生们在解决问题这一方面建立完备的观念,拥有数学创新思维,将生活与数学紧密关联在一起,这也是教师教学的必要性和成功之处。
参考文献
[1]马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J].新课程,2020(21):206.
[2]林梅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J].读写算,2020(08):76.
[3]周慧.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J].科普童话,2019(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