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国威
阿克苏市第十三中学 843000
摘要:在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摆脱传统理念的束缚,重视分类讨论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引导学生结合数学问题展开讨论与分析,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主要针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分类讨论思想的举措展开分析,以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广泛,主要是围绕着问题可能出现的情况展开分析与讨论,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推进问题的解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分类讨论思想,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地探讨问题,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对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意义重大。所以,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分类讨论这一数学思想,是每个数学教师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强化学生对分类原则的理解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分类讨论思想之前,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其重要任务是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分析分类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呈现具体方式,强化学生对分类讨论法原则认识。比如,针对于“认识三角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之中,要根据学习目标注重渗透统一性原则,为接下来教学做好相关的铺垫;针对于“等腰三角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之中,结合等腰三角形不同条件实行分类,并相应地设计问题,比如,某一等腰三角形,其三条边长为四厘米、五厘米,计算三角形周长?又比如,某一个等腰三角形两个角差是25°,计算这一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通过上述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结合已知条件,实行对于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的内容。通过开展此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与效率[1]。
二、结合实例强化分类讨论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在初中数学教学之中进行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教师必须要以数学定理、数学概念、数学习题以及数学公式等内容为重要依托,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的有效应用,创设出良好的分类讨论情境,由此强化学生对分类讨论思想认识,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有理数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要一部分内容,由于其抽象性程度高,学生往往不易于理解,针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以往所学习过的自然数、小数、分数以及整数等概念,并将其分别标注在一个数轴之上,而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请问,分数与小数是不是有理数?整数与有理数在划分上是否会存在重合的地方?”,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几个问题,使学生进行概念的归纳,并区分好不同数的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提高运用有理数的能力[2]。
三、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剖析分类讨论思想
初中数学知识难度较小学数学知识难度明显提升,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加上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分类讨论思想的认识不够深入,在实际运用中也会出现多种问题,不少学生出现为了讨论而分类的问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逐步地分解复杂问题,降低问题难度,并逐步、逐层地对问题进行探究。
比如,针对于“圆柱形表面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之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运用矩形作为圆柱形横截面,横截面边长为8厘米与10厘米,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大小?”而后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习的矩形面积知识,展开对横截面的分类讨论,由此强化学生对分类讨论思想认识,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必须要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使分类讨论得更为周密、更为全面,充分地发挥出分类讨论思想的重要价值[3]。
四、设置相关的实践习题,强化学生对分类讨论思想巩固
适量的练习题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方面作用巨大,在对学生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之后,应当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通过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提高学生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组这部分内容之后,通过设置变量参数向学生设置相关的分类讨论题目,如某一超市开业大酬宾,推出购物满100元打八折的活动,小张两次购物之中在总共花费了120元,请问小张最终付款多少。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巧妙地设置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具体讨论可能出现的各类情况,从而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其中,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将其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之中,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充分地保障初中数学教学整体质量,更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进一步提升,对学生今后数学学习与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胡杰.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运用[J].现代交际,2019,(24):182,181.
[2]侯进位.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5):145-146.
[3]韩方廷.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