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月琴
青海省贵德县河阴小学 811700
摘要
数学应用问题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现阶段数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应用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为以后的代数和几何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帮助他们发展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刚刚开始学习数学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为加强小学数学应用问题的教育,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对数学应用问题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二年级数学;情境图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引言
数学中的应用题是使学生能够将他们在日常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问题。数学应用题主要有两种:一个是生活应用题,另一个是实际应用题。所谓生活应用问题是主体的设计与现实生活有关。已经为该学科提供了已知条件,学生必须使用已知条件来解决问题。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是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它们。
二.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
1.较强的视觉思维能力
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这个时代的学生思维处于发展缓慢的阶段。也就是说,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用具体图像思考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对用肉眼观察并直接触摸他们的身体更感兴趣。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过程始终源于具体事物,因此,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应用程序问题时:首先,学生不了解应用程序问题的含义,因此任何不清楚的相关信息都会出现在体重;然后,当学生可以使用图像时,程序问题中的内容会有选择地接受,并且在计算仍会出现粗心的阅读问题,例如缺少信息,错误阅读或写错数字。
2.浅层次的思考和缺乏灵活性
二年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无法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经常只看到肤浅的信息而没有关注定量关系在客观条件之间。我们使用旧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应对未来的变化和新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盲目地在上下文或部分文本上运用固定的思想盲目地解决问题,无法理解整体意图,无法考虑句子的具体所表达的意思。
三.方法与策略
笔者2012年正式考入老师,教授语文学科,从2019年调整到教数学学科,并研究数学知识的教授策略与方法。以下仅为笔者的个人经验所谈,希望提供参考。
1.创新的教学方法
由于小学生相对年龄较小,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因此教师必须创新小学的教学方法,并指定教育目标以制定教育计划。教学计划是该课程的总体思路,也是一本带有教科书说明的教科书。教师还需要分析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这随后有助于为初学者和教师研究开发教育模型。教学方法从简单到有问题,老师的教科书解释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教科书的情况,结合每天发现的新事物,学生易于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您可以使用微类教学方法。微型课程的价值主要是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认为困难的问题容易解决,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学习动机。并且,当记录小型班级时,它通常成为许多老师和专家在会议调查后获得的重要教学结果。因此,除教学目的外,还可以作为学习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这非常有用。
2.激发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应用中,数学问题的描述主要结合了许多语言词汇,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智力水平相对较低,难以理解语言和语言词汇的含义,这将导致学生陷入思考之中。因此,难以获得显着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基础数学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有效的教育工具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作为实施应用问题教育的前提。为了调动学生对基础数学的兴趣,可以选择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一些主题作为内容设计应用问题。
四.亲自体验数学课程,以促进创造积极的体验。
除了创建教学情境外,教师还应更加注意每个特定情境活动的执行过程。在实践中,教师需要适当地释放学生,让学生自主进入情况,积极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通过数学经验,学生才能充分提高独立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创造积极的体验。以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方向与位置》的二年级数学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开始进行一些动手活动,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参加数学活动。在性问题的指导下进行深度学习。例如,输入学校的位置。当教授如何到达我们的学校时,我们如何使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来指导他们呢。首先,让我们一起讨论。例如,标记您在学校的家庭位置,并做“标记”活动,以体验动手,独立探索和协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创建具有相关学习内容的积极情感体验。
结语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问题对所有学生都是一个挑战,所有学生都应认真思考。教授解决应用问题的策略并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方法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考虑和探索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应当认真研究和总结的努力充满信心,并相信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教学法的新面貌[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02):13.
[2]朱小蔓.对策与建议:2004—2005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0):56.
[3]窦盼英.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