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峰
(山东省淄博市第十五中学 255100)
摘要:伴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尤其是互联网+、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传统上知识与技能本位的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人们日益复杂的社会需要和工作需求,我们的学生需要具有面向未来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素养即核心素养。时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成为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化学课程改革倡导教学要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主要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师生共同发展
前言:化学课程是发展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化学新课程标准规定,化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而且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新的课堂理念中,教学要求从重视学习结果改为重视学习过程;从重视传授知识改为重视学习方法;从重视知识掌握改为重视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重视学习成绩改为重视学生全面和个性的发展。本文以鲁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第六单元《燃烧与灭火》为例,探究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积极主动的学习。
一、改变课堂内容呈现方式,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根据“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教学理念来设计教学过程。《燃烧与灭火》这个课题难点不多,主要是根据可燃物的性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灭火方法。这些内容实用性很强且生动形象,很容易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希望了解化学,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的强烈愿望。本课题比较适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教师通过恰当的预设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观察、分析来获取本节课知识点,充分发挥课堂主人公的主体作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怎样创设条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人类历史上看,人类的祖先极其重视火,很早就已经意识到火种来之不易,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偷取火种,远古时代的燧人氏富有创新精神的找到了取火方法,火是人类走向文明不可缺少的工具!通过以上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导入燃烧的定义和燃烧应该具备什么条件?为学生创设一个“以情激情”的环境,这是一节探究课成败的关键,是真正值得老师下功夫的地方。
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为主平台”的核心教育思想指导下,把初中化学课堂打造成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
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化学课堂这个主战场,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使他们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化学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学习培养良好的化学学科素养。
结合《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内容,我决定采用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为主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问题讨论,疑点讲解,多媒体辅助,比较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化学科学探究和密切联系生活的学科特点。
《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要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情景中则显得很有价值。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我采用创设情境和问题,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并悟出燃烧的条件。这节课的主要课堂组织形式是分组实验,通过小组中各成员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和得到实验结论。实验一:分别将蘸有酒精、水的小棉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蘸水的棉花未燃烧,酒精棉球开始燃烧。结论: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实验二:用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待其将要熄灭时拿开玻璃杯,反复几次,蜡烛火焰在玻璃杯下将要熄灭,拿开杯子后重新旺起来,如果不拿开杯子,便会完全熄灭。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在氧气存在。实验三:分别将小木块和小煤块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小木条更容易被点燃。结论:可燃物温度必须达到自身着火点才能燃烧。接着,教师适时的提出着火点的知识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点拨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在这节课的课堂上,教师创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实现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实现课堂主体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课堂教学现在普遍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课堂上低效被动学习的时间过多。如果一旦真正地实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种状况会得到比较彻底的改变。因此,教学设计要抓住化学课程的核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主动、高效的学习化学。
在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处理上,我计划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和进行实验。教师创设简单情景,让每个小组点燃一只蜡烛(1)蜡烛为什么会被吹灭?学生讨论后得出:吹气时,空气流动,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2)罩上烧杯灭火,什么原因?学生讨论后得出: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3)切断灯芯灭火,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通过小组间合作交流,教师在旁边做适当的点拨,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得出灭火的三种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方法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组合作能力,也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结语: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新的化学课程改革倡导教学要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师要循循善诱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整个教学的学习过程,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他们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为宗旨,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多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去飞翔;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独自去探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走进化学课堂,在化学实验和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生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将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海芸.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J].科技经济导刊,2019(28):163.
[2] 季亚烽.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化学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9(09):63-64+22.
[3] 曹军亭,张红.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提升化学核心素养[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9,29(04):12-13.
周海峰,1978年6月,山东省淄博市第十五中学,汉族,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化学教育 邮编:255100 邮箱:2842924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