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其娇
(浙江省永康中学 浙江省 永康市 321300)
摘要:义务教育不仅在于向学生提供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三观。这些抽象元素不能直接与初中学生传授,因此就需要利用好课堂进行传递,初中的课堂形式需要丰富多彩。鉴于此,本文就构建“生活化”的初中人文地理课堂展开以下论述,以期构建初中人文地理高效课堂。
关键词:教学方法;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
一、初中人文地理教育现状
初中人文地理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将课本知识系统地讲述给学生,还需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引导学习,具备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地理文化感知的能力。进一步说,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综合各文科,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地域发展和时代变化的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地理来源于生活,因此地理是一门生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借助生活化的教育方式,有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教师课堂上的教育方式不当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许多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关注不够,而且经常花很多时间去学习主科。因此,需要老师转变教学思维,不再去一味地解读教科书知识点,使得教材内容一步步被拔高,而是需要结合生活以及学习目的等能促进学生更好理解或者与学生切身相关的内容展开教学。
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一)生活性和地理性原则
对于所谓的“生活性原则”,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科书只是一种生活的工具,教育的本质才是生活,生活中的教学会更加美丽。就新课程的标准,初中学生通过生活来学习地理知识,通常是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以提高基本的地理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根据生活性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生活体验与初中生身心特征,在地理教学中以生活化方式进行,就生活化情景的知识内容实施综合应用。而结合环境的学习,综合应用与使用氛围相关的知识,将打破以往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并不断得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这一课涉及到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地理术语。对于这些知识点,单靠教师直接讲授学生很难理解,主要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深刻掌握。所以整节课需要学生在课前准备好资料,彼此合作完成这一幅生活平面图的绘制。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只是充当启发者和引导者,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上,让他们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相关技能,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在地理性原则方面,应侧重于人文地理教学知识的基本应用,并在应用生活化范例时积极促进地理教学。在有效遵守地理性原则的情况下,不仅存在着人与地的关系和空间的直观性,而且存在着系统的合成特征。人与地球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对大自然友好也即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初中教师进行人文地理教育时,在需求分析的框架内学习结合地理事实的教学模式,并在地理学科之间进行合理的转变和精炼,对生活素材进行提炼,这种直接性的渗透更能体现出空间结构的直观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辨别能力。
(二)乡土性和问题性原则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普遍会坚持乡土性的原则,将农村地区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综合应用结合起来,直接分析生活材料。在建立以生活化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将基本的组织形式结合起来,并强调直接应用地理教学的主题。通过在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地理教育,并结合乡土性的基本原则,在初中教育中进行基本的生活化地理教学和应用。
为了统筹运用问题性的原则,需要将个人的具体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完成课程改革的基本进程,和谐地发展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健康和互相成长。生活化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生活中对地理知识的参与,以学生的想象力为基础,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在地理教学的这一基本应用中,重点是创造生活化情境,这一措施激励了学生探索和融入生活教学的愿望。
在分析初中生更感性的地理问题时,遵循了问题性的原则。
(三)开放性原则
一般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生活化的模式,也会表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原则。以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为基础,在课堂上打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动力应用中体现师生之间的开放性,进而实现课堂的民主平等。通过实施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育方式,能够对生活中的材料实现直接性的使用,同时结合开放性原则,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各种方式的实施教学,可以全面打造学生的记忆与思维能力。
三、构建“生活化”初中人文地理课堂方式
(一)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打造生活化学习情境
初中地理教师的课堂上要对各种信息技术做到灵活使用,将课本上僵硬的文字“活起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的热情,而且还能使教学质量更高。图片是在浩瀚的地理课本中最能够吸引学生的一部分内容,也是人文地理教材的一个特征。初中的地理课本中由于实际讲解以及学生理解的需要,会根据文字说明配有相应的图片,这些图片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还能使得课本更加生动,从而促进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的提升,加强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将课本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对课本中出现的图片有所突出并运用信息技术获取课本外的更多的相关图片,吸引学生探索发现,提高其解读概括的能力。
(二)创编生活化教学案例,在教学中渗透生活
教师需要具有深刻剖析教材的能力,能够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体系改编为生活化的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学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这一节课时,可以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日本漫画、旅游等进行导入。课堂上教师可选取日本知名动漫的某些片段展示其樱花,进而分析日本的气候特征和加工贸易经济发达原因。同时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讲一讲自己喜欢的日本景点,利用地理相关知识分析:奈良公园每天有足够的阳光,使小草得以茁壮成长,从而使梅花鹿食物充足;这里的小鹿对人类十分亲近,而且如果喂给它食物,它还会向人们鞠躬表示谢意。课堂上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很强的学习欲望,教师注意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知识展开拓展教育,逐步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
(三)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了解乡土地理文化
关于初中教育中人文地理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将人类环境应用与自然生活环境的讨论联系起来,并强调对外部环境的直接分析。对于初中地理知识来说,教学的知识与思维不能只局限在教材与自身体验,需要向外拓展到生活的外部环境中。将地理课堂转移到大自然中,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趣味性。
其次进行野外实地考察。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的“陆地和海洋——海陆变迁”一节内容时,对于自己生活的陆地是如何形成的,教室中的空谈并无效果,而且学生也无法感受。教师可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共同进行实地考察,学生亲身体验对学习地理便会有更高的乐趣。充分利用课后的时间展开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当地乡土地理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借助乡土环境培养学生的兴趣。
总而言之,生活与人文地理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存在。优秀的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最终提高学生的成绩。笔者相信,构建一个出色的地理生活课堂,对初中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核心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将人文地理知识渗透生活,探索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从未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韩建文.初中地理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构建实践[J].当代家庭教育,2020(07):66.
[3]梅玥.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8(9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