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历史学习中诸矛盾的特殊性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6期   作者:黄新宇
[导读] 历史 “一去不复返”的特性及历史知识的多样性决定了认识历史的复杂性。
        黄新宇
        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   017000
        摘要:历史 “一去不复返”的特性及历史知识的多样性决定了认识历史的复杂性。对于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而言,始终存在三对矛盾。历史“从古到今”的发展顺序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之间的矛盾;历史的真实性与学生认知是否客观准确之间的矛盾;历史知识的多样性与学生知识经验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上矛盾的存在使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存在难题,但又充满层层认知真实历史的乐趣。
        关键词:中学历史学习、矛盾、特殊性、客观历史
一、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与学生认知特点的矛盾
        历史学科本身的一大特点就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发展,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都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历史过程,存在着前后相继的因果联系,所以历史按时间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历史知识体系的顺序性。而学校的历史教学和历史教材的编写都是按着时间顺序进行,即使是按着专题的方式进行编排,每个专题内部也是遵从时间顺序的,最终都会将各个知识点放入历史时序的坐标里,成为一个整体。中学生学习历史也必须按照从古至今时间线索的编排,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
        但是,中学生虽然处在求知欲和好奇心发展的最佳阶段,对那些我们现在已无法看到的祖先们所创造的生活充满兴趣,可如果真的要他们了解一百七十万年以前或者四、五十万年以前我国原始人群的发展水平和生活状况,特别是要知道“劳动在从猿到人的作用”,实在是颇为困难的。因为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中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总是要经过由近到远、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形象到逻辑抽象、由感性逐渐上升为理性的过程。特别在历史的具体认知过程中,更容易从自己身边的现实生活去感知和想象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因而不能形成科学的历史认识。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处理历史发展“由古到今”的时序性特点和学生学习“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之间的矛盾,成为历史教学所面临的难题。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会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作为出发点,借此引入历史学习内容,比如讲述经济全球化,可以从当今世界上的跨国公司谈起,学习改革开放,可以从当前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说起。帮助学生通过对身边社会现实的了解,建立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探索现实的溯源,在把握现实的过程中认识过去。再比如让学生梳理一些历史大事的发展脉络,思考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实现繁荣富强,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对一段历史发展进程有清楚地认识。因此,当我们把学生的思维带向遥远的过去时,不能忘记的就是现实这个出发点,当我们向学生解释现实问题时,也同样可以追寻历史的溯源。
        同时,学生由近及远的认知特点又因个体的差异而有区别,或者说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历史发展时序之间的矛盾有其存在的意义。现代的人都是由过去较为简单低级的阶段演进为如今复杂高级的动物。就像解剖学中对人类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研究,对复杂的现代人的解剖将是解剖猿的一把最好的钥匙,有了对高级动物的了解,就为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提供了基础和思路。学生理解历史时,总会从身边开始,就像了解家族的族谱,先是父母,然后祖父母、曾祖父母的顺序。在认识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对比来进一步加深对过去的认识,打通过去与现在的连接,这未尝不是一种透彻认识历史的途径。


二、历史的真实性与学生历史认知复杂性的矛盾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客观存在,历史教学应该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现象和事实的了解,尽可能地认识过去那个真实的历史,体会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发现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从而形成对历史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但是当前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认识历史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历史课堂,在课堂之外已经从互联网、电视电影、历史小说、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中形成了对某一历史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不是真实的历史,也可能存在虚假或推理的成分,但由于学生思维先入为主,缺乏对事物真实性的判断能力和理论水平,加上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局限,受到主观臆想成分的干扰,因此还无法客观的认识真实的历史,这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容易遇到的突出矛盾。
        同时,历史学科学习的是已成过去的不可重复的人类社会活动经历,主要是通过前人的记载认识过去,这就使历史学习带有间接性。而中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和社会经验有限,对历史的认识和客观的历史之间就会有距离,容易产生对历史的隔膜感和模糊认识。
三、历史知识多样性与学生知识经验有限性的矛盾
        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说:“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由此看来,多样性是历史的又一特点。首先,不同的民族与国家各有自己的历史。在人类社会演进的过程中,各民族国家都处在不同的空间和发展阶段,有自己的国情和历史发展进程。即使是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阶段中,也有其发展的特殊性。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让历史变得千变万化、色彩纷呈。其次,历史知识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历史内容上的广阔性,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各具特点,涉及到国家的政治发展、经济、军事、外交关系、科技、思想文化的繁荣等多个领域,使历史学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但是这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比如给中学生讲一些“典章制度”“土地制度”,或者是一些“垄作法”“印刷术”等专有名词,学生可能因为相关知识不足,导致在学习历史时,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些纷繁多样的历史知识,无法顾及到历史的纵横联系。此外,中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在学习中容易呈现不稳定性,尤其对非感性的抽象理论缺乏恒久的兴趣,这也是他们学习历史的不利因素。
        学生除了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有限性之外,在社会经验上也是不丰富的。正如黑格尔在哲学中曾提到,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人之口和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因此,对历史的认识应该是重复的,就好比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理解,20岁的我们与30岁的我们对同一事件的认知程度和感悟深度是有差别的。中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尚浅,必然会限制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因此,历史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形成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是必要的,而形成对历史的感悟,或者说更加通透的认识历史所赋予我们人生的意义和影响,对于中学生而言必然是有限的。但是学生在未来的某一天,面对某件事或者是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受到什么影响而想起中学阶段所学过的某段历史时,此时的感悟定会更加深刻、更加成熟,也更加复杂。笔者认为,这未尝不可以称为学生对中学所学历史认识的深化,这种深化对人生的影响似乎已远远超过对知识本身的记忆。
        因此,就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教师是否能够认识到历史学习中的几种矛盾的特殊性,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对,是中学历史教与学的关键所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