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核心素养之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6期   作者:袁月
[导读] 美术作为艺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视觉形象为载体,
        袁月
        蔡甸区莲花湖中学,湖北 武汉  430010
        摘要:美术作为艺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视觉形象为载体,具有鲜明的造型特征与色彩特征,为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当前,受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并不重视美术的视觉性,未能深入分析作品的内涵与特色,难以真正落实美术教育的目标,也难以引导学生提高美术核心素养。为此,以美术核心素养尤其是图像识读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展美术教育,成为美术教育改革的关键。该文探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图像识读;培养
        引言
        人们对外界的感知大部分来自其视觉感受。如今,新媒体技术及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读图时代已来临。面对海量的信息,人们真正的困难不再是“获取”,而是“甄别”,其须以一种批判性的态度进行“图像认知”和“意象思考”。因而许多教育学者指出,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中强化学生正确解读视觉资讯的意识,对学生进行有关识图素养的训练,使其掌握具有批判性的识读技巧。“图像识读”作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五大理念之一,在基础美术教育阶段具有重要的地位。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图像识读能力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性
        将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以此为基础,他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方面。其中,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它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方面,是其他四个方面的基础。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是培养其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步。
        2图像识读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部分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史上的画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作品含义等,旨在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教学方式以固有的教育模式为主,即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即使是绘画教育,也是教师直接在黑板示范,学生跟随教师在画纸上绘画。这种单向传递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度不足,割裂了学生和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影响了学生分析作品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固有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美术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个别教师未有效重视视觉形象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未着力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影响了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也影响了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应着力提升初中美术教育质量,强调提升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重要作用,以此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利用视觉形象传达创作者思想的艺术方式,如何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帮助其深入理解作品,对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十分关键。对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着重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3尊重与欣赏,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海德格尔指出“世界被把握为图像”就是“世界之本质”。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认为,“现实生活就发生在银幕上。”王大根提出“当今时代被称为视觉文化时代或读图时代,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视觉识读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独特优势”。

由此可见图像的重要性与意义。因此,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精确的解读能力及独特的感受能力,成为生活在视觉时代的人们的基本能力。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被提出以来,对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成为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过度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只能在圈定的范围内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初中生的知识储备较为全面,教师应以此为基础,努力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分析、欣赏图像,并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准确地领会图像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初中生完成了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形成了基本的动手能力与审美判断能力。在初中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能更有效地保障美术教学的效果。不同于视觉感受能力,审美能力是学生充分感受视觉形象后,通过已有经验、知觉感受对视觉形象是否美、何处美加以判断。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美术是其中的学科之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初中生逐渐成熟的逻辑思维,为其审美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平台。对此,教师应在美术课堂上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有效开展美术教学,设立科学的教育目标,选择有效的教育手段,以提高美术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更好地适应视觉文化时代提供帮助。
        5培养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
        学生具备视觉识读能力,就可以更好地解读图像或视频中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族群讯息等,寻找文化特点与共性。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文化发展越发迅猛。视觉文化的全球化推动了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此,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并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民间美术、中国画等,了解其蕴含的思想与文化,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
        6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学生完善的读图心理结构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让学生形成完整、健康的读图心理结构,是培养其图像识读能力的基础。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而非智力与道德教育,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并非授予学生量化的知识,以提高学生某种艺术技巧的应用水平,而是培养学生对图像独特的文化理解能力,这也是“学术性学习”过程的核心内容。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增强得益于自身读图心理结构的建立与应用。所谓读图心理结构,就是学生在欣赏与认识图像作品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建的一种独特的结构,这种结构属于人的“晶体智力”。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将这种智力定义为在实践中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其能够在后天的教育与学习中经过培养和锻炼获得。
        7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示范教学
        学生在日常实际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美术元素,往往能更好地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任课教师在美术示范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可以从学生实际生活的层面出发,深入挖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示范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一些学生习惯于对某一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临摹,缺乏自主思考和自主创作,创作出一些雷同、相似的美术作品。
        结语
        初中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各科的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美术教育的主要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图像识读能力,以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视觉感受力、审美能力、解读能力、判断能力的培养,建设高质量的美术课堂,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羚.指向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美术教育研究,2019(20).
        [2]王海英.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贯彻核心素养的现实意义.美术教育研究,2019(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