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丽青
(贺州第二高级中学 贺州市 542800)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高中的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道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与道德教育融合的途径,包括以理解知识本质为前提,构建道德认识理论基础;以行动作为载体,培养道德情感等。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道德教育
学生良好道德教育的培养,需要社会和家长及学校的共同配合,而在学校内所有学科教师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育人功能。在纵多学科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就有许多可供教师给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素材,在高中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将道德教育渗透在实验准备,实验指导以及实验结束之后的交流讨论等纵多环节当中。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与道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作为基础,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学科,它与地球环境、人类身体、生活生产实践等是密切相关的,其更蕴含有许多道德教育的内容,如王井志【1】提出,动植物与环境相互适应协调,共同发展的知识中就包括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教师在生物学科的教学时,只要能恰当的将“协调发展”的概念延伸至保护和改善环境,更甚于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身体健康的基础性作用,那么我们需要的德育优质教材就能形成。
高中阶段的生物实验教学不仅要会调动和应用学生已储备的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这将大大强化学生对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的感知、认识和体会,同时也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道德认知基础,并逐步升华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如实验的规范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交流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进行探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等,高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是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此实验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是生物教师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极佳载体,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机会,利用生物实验教学,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已理解知识本质为前提,构建道德认知理论基础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与老教材中的“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验证性实验不同,它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发现原生质层是一层半透膜及水分子进出植物细胞的条件等问题,从而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此实验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点。(1)生命观念: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能应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阐明实验原理。(2)科学思维:学生大胆质疑,尝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并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和规律,锻炼及理性思维。(3)科学探究:学生分组实验动手动脑交流分析实验结果,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4)社会责任: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合理膳食,并给他人提供正确的饮食建议。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纵多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农业和工业生产,医学疾病治疗等发展必不可缺的理论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管理方式的体现。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环境治理体系,是围绕着此实验基础的高效高质生产,公平合理分配及高效流通而构建的,因此,在达成教学目标基础上,学生的道德认识知识基础都将构成,并为道德情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以行动作为载体,培养道德情感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的选择性极为广泛,课本指定的本实验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实验试剂是蔗糖溶液,这些均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物品。除此之外,材料可以也是绿色叶片甚至是花瓣,试剂也可以是盐水甚至是饮料。具体而言,首先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经过讨论确定预购实验材料。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和蔗糖溶液而不是其他的材料和试剂,如果是其他材料和试剂是否有明显效果等问题。通过引导思考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和好奇心,自行去市场选购实验材料,在此之前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理解“原生质层”这一概念,如果教师在课前没有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将不利于学生正确学习生物学知识,也会丧失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对生产实际问题的思考,更缺少提升社会道德情感的机会。最后,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积极沟通,互相协调,购买何种实验材料,这个交流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以集体为重的合作意识。学生商定见面时间及购买物品时,都要与他人沟通,这个沟通的过程也能培养学生爱惜生产生活物资,尊重他人和体谅他人的良好品质。
(三)以社会议题为指向,趁机引导道德行为
本实验教材设计仅是定性检测,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细胞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程度是用于目标材料的定量,教材中是没有设置空白对照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对照不仅仅是空白对照,也可以是自身前后对照,让其明白对照组的重要性,基于这样的认识,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流程用各自购买的实验材料进行检测,并将本组实验结果与其他小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辨别基于同一实验材料和不同实验材料在同一浓度溶液中质壁分离程度,亦可以辨别同一实验材料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程度。接着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市场上有浓度不相同的饮料,是否都可以补充人体内水分;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健康饮食等实际问题。从而构建合理膳食的健康生活理念,除此之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不同生态环境中,是否可以随意种植农作物;家庭医院等场所消毒杀菌利用多大浓度的酒精才合适,网上针对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H1N1新型流感,2020年的新冠状肺炎等谣言的辟谣,最后,剩余的实验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洗干净后再利用,培养起勤俭节约的品质,对于不能再利用的材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其妥善处理,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使其养成热爱环境的道德行为。
(四)、高要求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掌握“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验证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并得到成果用于交流,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相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可以设置为开放式的探究性实验课,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为提高实验成功率,很多学生会选择参考教材中的材料和试剂,这就降低了学生思考及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培养创新精神的品质培养。纵观生物学发展史,每一重大发现无一不是科学家们不断尝试得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引入科学家孜孜不倦,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总结,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
四、结语
教师要把握好每一次实验机会,有针对性的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立德树人,任重而道远,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渗透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每一个育人内容和途径,持续引导学生积极实践[2]。
参考文献
[1]王井志.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J].教书育人,2018(19):39.
[2]何凤梅,孙孟龙,黎晓璐,贺晨旭,陆祖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融合——以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实验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44-45
作者简介:韦丽青,女,壮族,籍贯:贺州市。生于:1990-08,职称:中学二级,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高中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