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生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颜锡祺中学 广东 潮州515645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但目前农村高中生古诗文学习状况不容乐观。笔者对此展开实践,立足课内,延伸课外,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力求使学生对古诗文产生亲近感,优化古诗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区域文化
一、区域文化与高中古诗文教学整合的可行性
潮州地处粤东,历史悠久,素有“海滨邹鲁”之誉。这里山水明秀,有闻名的“内八景”和“外八景”;这里饮食颇具特色,有享誉内外的“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这里文化更丰富,有“宋元遗韵”之誉的潮剧,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的潮州话,有被赞为“中原遗响”的潮州音乐。整合这些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用于高中古诗文教学,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区域文化与高中古诗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语文的课程目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 潮州区域文化资源丰富,人文精神底蕴深厚,将其与高中古诗文教学整合,既符合时代教育要求,又有利于实现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高中生只崇拜明星,却不知王大宝、翁万达等潮州历史文化名人;只关注西方节日,却不知七夕节、重阳节等潮州传统节日,更不知晓其起源、内涵。这表明,当前很多高中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地方传统文化兴趣不浓,认识不足,缺乏起码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整合地方文化资源用于高中古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担起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重任,有助于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爱乡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开发区域文化资源,势必走进社区,走入大自然,去发现、去挖掘区域文化,并与古诗文教学整合起来。“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 。”教师可针对地方文化特点,推出区域文化研究课题,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选修课,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意味着教师需对知识进行不断的构建,需对教学实践进行不断反思,即意味着教师将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
三、区域文化与高中古诗文教学整合的实践
(一)利用区域历史文化,丰富古文课堂教学
每一个生命个体成长都会烙上当地文化的印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区域文化中的历史文化,将潮汕历史人物、遗迹、故事等文化资源融入课堂。在讲《师说》时,笔者先用“韩愈被贬潮州,驱鳄释奴,劝农兴学”的事迹导入,再把与韩愈相关的历史名胜(韩文公祠、广济桥)穿插在教学中。这样,不仅拓宽学生区域文化视野,增进对乡土的感情,而且让学生感受到韩愈身上忠心进谏、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博大情怀和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结合方言特点,激活古诗文课堂教学
1.利用潮州方言的语音特点,激发朗诵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方言朗读不失是一种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潮州方言保留了古汉语语音的优势,指导学生用方言来吟诵,让学生领略诗词的音律之美,深化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如教温庭筠《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教师先用普通话范读,指导学生找出韵脚“文”(wén)、“坟”(pén)字与“君”(jǖn)、“云”(yǘn)、“军”(jǖn)字,发现它们押不同的韵;再改用潮州方言范读,“文”(bhung5)、“坟”(pung5)、“君”(gung1)、“云”(ung5)、“军”(gung1)五字完全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比普通话更有韵味,平仄更分明,如同吟唱。方言朗诵较大程度还原诗词的音韵之美,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熟读了诗词,方能自悟其义,进而为理解古诗文感情做好铺垫。
2.利用保留语义的特点,化解古诗文字词理解难点
潮州方言是“古汉语活化石”,保存很多古汉语的语法现象。教师利用方言的语法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古文,以便于理解难字难词。例《诗经·静女》:“说怿女美”中“说”同“悦”,喜爱,爱慕的意思。而潮州话“悦”作动词,如“相悦”,指相互倾心,恋爱。《蝶恋花》中“为伊消得人憔悴”中的“伊”,意为她,潮州话“伊”,也指“他(她)”。又如潮州话“斫”(古义是用刀斧砍),“走”(古义是跑)、“曝”(古义是晒)、“厝”(古义有房屋义)、“新妇”(古义是媳妇),这些保留古义的例子在古文中比比皆是。教师可开展“从潮语找古语”活动,将潮州方言与文言词语进行比较,再加以点拨,归类整理,学生会轻易地掌握词古义。
(三)借助区域文化,拓展古诗文课堂教学
借助本地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课堂世界走向形象可感的生活世界,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1.走进自然
潮州东接福建,西通广州,北靠群山,南临南海。绮丽秀美的山水风光,为学生理解山水游记和山水田园诗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奠定了理解的基础。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均选用名家名篇。古人在这些诗篇中寄寓的情感,往往通过景物描写曲折隐晦地加以表现。有的情因景动,借景生情;有的情寓于景,景中有情,风姿各异。如何窥探作者的心思,需要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融入自然,启发学生根据诗词意境进行大胆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寻找诗词与自然意境的相似点,从而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
2.融入当地民风民俗活动
在潮州,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区域文化中所保留的民风民俗:优美悠长的潮州音乐,精美绝伦的潮州陶瓷,古朴典雅的石雕和木雕,以及充满文化气息的传统时年八节。教学时,教师整合这些民风民俗,会使古诗文教学锦上添花。如,讲《琵琶行》时,向学生介绍潮州音乐;学《阿房宫赋》时,向学生说潮州木雕、石雕;教《青玉案·元夕》时,向学生述潮州元宵的游神赛会;析《滕王阁序》时,带学生游侍郎阁。还引导学生利用春节拜年的机会,收集千家万户的春联,以便开学后交流、品评。这样,既让学生真切地体验过年的氛围,又让学生开阔眼界,丰富文化底蕴。
3.结合地方戏曲开展活动
学习元散曲单元时,笔者先向学生介绍潮剧起源,让学生了解潮剧乃宋元南戏传入潮州以后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而逐渐形成。再引导学生学习潮剧著名剧目剧本,明确潮剧剧本用潮州方言写成 ,运用了方言土语、俗语 、歇后语等,表现出生活化和通俗化特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再指导学生把潮剧剧本与元散曲的剧本进行比较,体会两者形象生动的地方语言风格。最后组织学生改编课文,自导自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结语
高中古诗文教学需要在语文教师的悉心引导下,结合当地各种资源,由校园到社会,由教材到生活,让区域文化资源融合到学生学习中来,成为他们提升文学素养、热爱本土文化、形成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使他们成为具有中国精气神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方烈文,潮汕民俗大观[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
[2]林伦伦,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3]吴崇周,高中语文教学融入地域文化资源的探讨[J].曲阜:?曲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