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轶鸣
(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1100)
【摘要】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聚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定写作类型,关注写作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细化教学步骤,关注教学策略,量化评价标准,反拨写作教学。该策略以学生为评价主体,以教师为写作引导者,师生共同制定量规,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促进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应用文写作;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教”是教师把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通过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内外教与学的活动,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以评价目标为导向的多种评价活动,以此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育部,2018)。
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师生的“评”。在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如何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目前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评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与评价分离
应用文写作是浙江新高考必考的写作题型。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采用程式化的模板教学--首先根据应用文类型分类,如感谢信、道歉信、咨询信、邀请信等,然后再提炼相应的格式和句式模板让学生背诵,最后让学生背诵相应语篇的范文。这种教学策略,忽视了写作“评”的过程,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被割裂开来,从而导致教评分离、学评分离,与新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相背离。
(二)教师是评价主体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老师们开始尝试评价的反馈作用,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础上,会适时进行批改评价。但尽管如此,大多时候仍采用老师打分数、给评语的形式,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评价。在这一形式下,老师成为了评价主体,主宰整个应用文写作过程。这种“以师为主”的评价模式让学生的写作学习变得更为被动,完成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难以发展,从而写作评价的收效大打折扣,不少学生收到评价后只是在语法上修改一下错误,对应用文写作要领不甚领会。
(三)评价方式单一
在应用文写作评价中,评价方式往往都是老师的一言堂,有些老师采用课堂当场点评,有些老师抽样批改和反馈,有些老师仅仅打个分数,再配上“very good”、“excellent”、”great”等简单的评语。这种看似不同的形式,其实换汤不换药,都是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相对较少,评价主体仍然是老师,师生互动的形式单薄。单一的评价方式往往激不起学生持续写作和改进的欲望和兴趣。
二、教学评一体化对应用文写作的指导意义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旨在突破传统教学与评价二元隔离孤立的局面,使评价不再凌驾于教学之上或游离于教学之外,而是嵌入教学之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结,与学习过程良性互动(王少非,2013)。教学评一体化策略强调以教学目标为教学行为的前提,以教学评价来驱动教学行为,师生共同聚焦课堂教学,注重学习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不同评价个体的作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整合在一起,落实课标要求的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通过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应用文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和新课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有利于应用文教学实效和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值得尝试。
三、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应用文写作策略探究
要实现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确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落实评价方式,将教、学、评融为一体,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
(一)确定应用文类型,明晰写作目标
在应用文教学评一体化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选定某一类型的应用文写作,然后根据相应的写作类型,确定写作教学目标,引领教学。
1.明确类型
根据浙江新高考要求,应用文写作常见的类型通常有书信、通知、报道、倡议四大类,书信再细分为邀请信、道歉信、感谢信、申请信、投诉信、询问信、建议信、推荐信等,通知分为书面通知和口头通知,可用以下的图表表示:
2.聚焦目标
根据相应的应用文类型,确定教学目标,使应用文的教学过程有的放矢。根据以上的应用文类型分类,教学目标可以用以下的表格内容表示:
![](/userUpload/33(4030).png)
教师在应用文教学中,可结合以上的教学类型和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类型,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应用文教学的实效性。
3. 案例分析--询问信
(1)教学类型:应用文询问信(A Letter of Inquiry)
(2)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本教学内容是高考应用文重点类型之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内容。针对高一学生,他们已在高中学习一个学期,初步具备应用文的框架基本知识,并在高一第一学期初步接触了建议信、求职信、海报、演讲等类型的应用文,但对咨询信还不太熟悉,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难度适中,时机适宜,适合开展。
(3)教学目标:
A.了解咨询信特征和三个评价标准--得体性、简洁性、适切性(Appropriate / Concise /To the point);
B. 掌握咨询信谋篇布局,结合评价标准改进应用文语篇;
C.运用咨询信写作技巧,创作一篇得体、简洁、适切的应用文。
(二)构思教学步骤,制定教学策略
选定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步骤,制定教学策略,教学步骤要做到具体、可操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模仿,可评估。
1.构思教学步骤
具体的教学步骤可根据应用文类型,大致分为写信目的、写信细节、写信原因、具体事例、期待答复等步骤,不同的类型有所侧重,如邀请信突出邀请相关内容,道歉信要表明道歉的原因,申请信要阐明优势,建议信要有具体的建议内容等。因此,要基于具体的类型来构思教学步骤。
2.制定教学策略
根据各种类型的应用文写作,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可包含教师课上示范、学生课堂操练、课后巩固、课堂点评修改等形式,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3.案例分析--询问信
教学过程:
I.导入
(1)通过问题互动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内容--询问信,并引导学生思考在询问信中如何把握写作的语气以实现咨询目的。
What is “inquiry”?
What is a letter of inquiry?
What is the tone of a letter of inquiry? (Friendly, modest, polite.)
(2)介绍评价询问信的三大标准--得体性,简洁性,适切性
Criteria:
1)To be appropriate;2) To be concise;3) To the point
设计意图:问题导入,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内化学生对inquiry的理解,并了解询问信的特征和评价标准。
II.询问信评价标准和写作框架
(1)结合写作任务,分析第一个评价标准--得体性和开始段落写作内容。
【评价内容1:开头部分】
A.开门见山。
B.表明身份、信息来源+写信目的。
C.指导学生利用得体性标准修改范文的起始段落。
原句:I'd like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your summer school.
修改句:I am Li Hua, who has seen your advertisement from the Internet and I’m writing to see if it is possible for you to provide me with information regarding…
D.运用情态动词、委婉语、副词等使咨询信语气更得体。
设计意图:结合教学实例,分析得体性标准,并引导学生修改句子,运用策略,使咨询信的语气更得体。
(2)分析第二个评价标准简洁性和询问信主体部分内容。
【评价内容2:主体部分】
A.咨询方式多样化;简洁而不简单
B.指导学生运用简洁性标准修改范文,使咨询方式多样化,简洁而不简单。
原句:I have great interest in learning abroad and I have many hobbies, and I want to know how many courses you have.
修改句:My keen interest and wide range of hobbies drive me to be curious about the courses offered.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简洁性标准,使范文更规范,方式多样化,简洁但不等于简单。
(3)分析第三个评价标准适切性和询问信的结尾部分内容。
【评价内容3:结尾部分】
A.结合范文第二段落的最后一句,发现信息的不相干性。
B.对写作要求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可适当增加文章内容,以使行文连贯。
分析询问信结尾,并进行改进。
原句:Thanks for your reading and looking forward to learning in your school.
修改句: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and your prompt reply will be highly appreciated.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实例,分析适切性标准,使范文更加切中有点。
III.询问信操练
利用前面所学的标准和框架,引导学生询问信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创作,师生、生生互评,提高学生的询问信写作能力。通过实际操练,让学生学以致用,并进行现场评价,提高学生询问信的修改能力。
(三)拓展评价方式,反拨写作教学
教学评价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根据活动内容,与学生共同设计形式多样的评价活动(教育部,2018)。评价形式可采用思维导图量规,从多维度、多主体去评价,有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等,全方位反馈学生的写作情况,然后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体,进行修改润色,反拨写作教学。
1.师生共同制定思维导图量规
关于应用文写作的评价标准,师生参考高考阅卷评分标准和学生的实情,在学期初反复商讨,共同制定,不断实践、修改,最终形成量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1)高考应用评分标准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应用文评分标准归纳如下:15分,5个档次;先根据内容和语言初定档次,再确定或调整档次,最后给分;评分侧重内容、语言和衔接;词数介于60和100之间;关注拼写和标点符号;书写影响档次。
(2) 应用文思维导图量规
根据以上的应用文评分标准,师生共同制定应用文思维导图量规,从内容、语言、衔接、书写等角度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考量和评定,以优、良、中、合格、不合格或5档量表的形式呈现。
思维导图量规
2.评价反拨写作
应用文写作完成后,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评分量规发给学生。学生结合量规,逐项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组内交换作品,依据相同的量规,组内互评,接着再组间进行互评,仍然按照同一评价量规,最后上交老师评阅。教师结合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的结果,按照相同量规,进行评价,并给出修改建议,然后作品发还给学生。学生拿到自己的作品之后,根据各个维度的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修改、提升。然后按照同一要求,进行二次自评和互评,达到良好修改效果。
四、结束语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聚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定写作类型,关注写作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细化教学步骤,关注教学策略,量化评价标准,反拨写作教学。该策略以学生为评价主体,以教师为写作引导者,师生共同制定量规,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促进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李亮.2018.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践——以高中英语项目 式教学为例 [J]. 中小学教师培训. (10): 62-66.
卢臻. 2016.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揭秘 [J]. 基础教育课程. (7) :8-11,28.
王少非. 2013. 课堂评价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向东,崔允漷. 2012. 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M]. 上 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俞轶鸣,男,汉族,籍贯:浙江杭州 ?生于:1980-10,职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高考应用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