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6期   作者:李平
[导读]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本安静宁和的校园这块净土上
        李平
        山西财经大学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本安静宁和的校园这块净土上,现在也接二连三地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并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校园安全已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篇聚焦于校园暴力一例具体事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希望政府、家庭、学校、学生多方共同努力,创造和谐、稳定、公平的环境,保护学生人身安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定义
        目前,各国对校园暴力的定义并不一致。美国基于现实影响,将校园暴力主要归于校外因素对于学校的影响,定义为任何破坏了学校教育的使命、教学的气氛以及危害到校方的预防人身、财产、毒品、枪械犯罪的努力,破坏了学校治安秩序的行为。日本对于校园暴力的定义是宽泛的,不只是对人的暴力行为,而且也将对物的恶意破坏也划入了校园暴力,其定义是对教师的暴力;学生之间的暴力;对他人的暴力;对学校设施、设备的毁坏。韩国的概念比较清晰,但却在受害者行为主体中排除了学校的教职员工。即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对象实施的伤害、暴力、胁迫、恐吓、侵害、欺凌、网络欺凌、利用信息通讯发布亵渎言论或暴力言论等,致使学生身体、精神或财产受到侵害的行为。
        我国的校园暴力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概念是指在学校及其周边对师生造成身体和心理伤害或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暴力行为。狭义的概念是指学生一人或多人采取各种暴力手段和暴力形式对其他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身体和心理以及其他方面伤害的暴力行为。本文采用校园暴力的狭义概念。
二、分类及特点
1.分类











2.特点
低龄化:校园暴力的主体不管是施暴者还是受害人均为在校学生,大多多采用如孤立、嘲讽等心理暴力。
群体化:施暴者大多为两人及其以上进行施暴,常常是多人对一人同时进行施暴。
反复性:受暴者往往会遭受到同一施暴群体的反复施暴,或者经常受到不同施暴者的施暴。
手段凶狠化:施暴者往往采用群殴、拳打脚踢、扒光衣服、辱骂等手段施暴,对受暴者进行身体伤害和人格侮辱。
施暴网络化:受暴者往往受到身体伤害和精神伤害,严重的还出现直接或间接导致受暴者死亡的情况。
结果严重性:施暴者往往会发布施暴的视频到网络上,给受害者造成更多困扰。
三、原因
        学生自身方面。在校经常违纪违规的学生,会缺乏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淡薄,这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每个成员个体的身份意识被团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弱化,心理健康教育缺位,来自同伴或团体的压力往往也就成为了青少年陷入暴力等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容易冲动,敏感而自尊心强,其特殊的心理特征也是造成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一个主要原因。
        学校方面。学校应对校园暴力缺乏主动性,缺乏相应的人力物力,教师教育管理的态度与方式,也是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成绩唯一论”,“唯分数论”依然主导着学校的教学目标。由于青少年学生的性格,能力及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仅仅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本性,应试教育使得这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常常不被人重视甚至被人歧视。
        社会环境方面。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学校暴力事件有很大的影响。一些社会歪风邪气充斥着校园,暴力、色情文化催生了校园暴力。当前一些中小学周边环境依然十分恶劣,一些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不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无视有关规定向未成年人开放,严重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环境。
        家庭方面。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和谐相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上较为缺失,父母不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管教,甚至做一个坏榜样,在家中实施家庭暴力,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很早就蒙上阴影。另外,有些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其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使他养成自私的品性。
四、对策
1.学生层面
        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并培养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尊重与平等的意识,自觉培养法律思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学校层面
        强化校园法制教育,培养师生法律思维,完善德育教育,提高师生素质修养,畅通师生联系渠道,培养师生亲情,加强校园规范化管理。学校建立相应的政策及处置预案,并对教职工展开培训,以提高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及时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从道德方面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3.社会层面
        切断暴力文化传播途径,优化网络与媒体环境,构建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防治体系,积极发动公益组织、心理咨询室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反校园欺凌的宣传工作,并对学生提供专业的辅导和帮助。
4.家庭层面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努力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放松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家长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跟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及心理、情绪变化。帮助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孩子在遭到校园欺凌时采取恰当的措施保护自己,并且要及时告知学校、家长。
5.法律层面
        对校园暴力以及校园欺凌进行专门立法,适当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在全社会进行校园暴力的法律宣传,强化监护人责任意识,实行监护人追责制,完善对犯罪青少年的保护制度。
五、总结
        校园暴力事件,不仅是对被害者家庭的严重伤害,而且对施害者的家庭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这也是社会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对社会稳定与和谐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社会各界也都在关注着校园暴力问题,人大代表也提出了相关建议。
        2019年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实验小学教师吴明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两高工作报告发言时表示: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手段成人化、多样化,人民群众对此十分痛心。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权益受到侵害,儿童、幼女受到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最高检第九检察厅的专门设立,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吴明兰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惩处力度,进一步惩治校园暴力事件,让当事人及家长对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足够敬畏,让“守护明天”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