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贤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 518101
【摘要】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是以中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基础,逐步把视野投向广阔的世界,通过引领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总体格局与发展趋势,了解中国地位与发展,理解个人、国家、世界的关系,以增强学生政治认同,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作为国际公民的责任担当意识。本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结合九年级教材编写的特点设计九年级下册《谋求互利共赢》课例,构建“诊断-重构-聚焦-对话-评价-拓展”的以学生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九年级下册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策略
九年级下册学习的过程更加注重了价值观的引领,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家长制”“填鸭式”“满堂灌”的被动教学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通过“让学”“引思”,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积极实践和感受体验,才能将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
对于“让学”,我的理解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通过阅读、讨论、操作以及完成任务等活动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将以学生为中心片面地理解为学生惟一的现象,即整节课只听学生讲,未听老师说;只听学生质疑,未听老师解惑;只注重学生讨论,不注重思维引领。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也必须注重以教师为主导。除了“让学”,还需教师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方法、优质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思维发展、价值形成、品格养成,通过“引思”发挥教师作为设计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积极作用。
下面,我结合九年级下册《谋求互利共赢》一课谈谈如何通过“让学引思”,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拓宽国际视野,内化责任担当意识。
一、课前:以学定教,为学设教,引导学生主动学
(一)个性化诊断,以学定教
善教必先知人,知人才能善教。正如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成长中的学生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为此,教师不能以个人经验想当然得的断定学生兴趣和需求,应该科学、全面地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班级、不同孩子的学情,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做到“知己知彼”,才能针对性的设计出个性化的课堂。
《谋求互利共赢》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当前存在的全球性问题,感受个人成长与国家、世界命运之间的联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理念的内涵,提高政治认同,民族自信以及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意识。九年级学生接触的生活逐步扩展,知识储备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发展的公民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辨证思维,渴望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肯定。然而客观上,由于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当前世界发展现状趋势;主观上,受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对当前世界发展认识模糊,存在误区,对当前全球性问题的危机意识较为淡薄。
除了年龄阶段的普遍性,我们还要掌握每个班级、每个孩子的特殊性。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发展,也为教学带来很很多的便利。在《谋求互利共赢》的课前,我通过问卷星设置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搜集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全球性话题。比如5班的学生在生态领域最关心的是空气污染问题,因为有多数孩子的家乡在北方,对雾霾有直接的体验,但同样的问题在2班的学生调查结果则最关心气候变暖的问题。选取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视角切入教学,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才能有发挥教学的育人作用。
(二)创造性重构,为学设教
教材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为教学服务的。我们的教学不能被教材捆绑,不能变成为教材服务。要清晰的明白教师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要了解教材的整体布局,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谋求互利共赢》遵循学生的认知和生活实际基础上,选取符合学情的教材内容展开教学,聚焦于教学内容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重构后再展现。比如教材“运用你的经验”的栏目旨在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更好的衔接新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但课本的诗句对于学校生源中等的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因此,为了充分调动积极性,我对教材的呈现顺序做了重新的调整,设置了探究任务,将全班同学分成了生态组、经济组、政治组、文化组、安全组,进行合作探究。组织学生选择确定选题、引导组长根据现状、归因、影响三方面进行资料搜集,讨论汇总。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在搜集资料中获得直接经验,分析当前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在讨论分享中获得参与成就感,共同描绘我们理想的世界蓝图。再比如,教材中讲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然而当前中美的贸易,但是当贸易冲突,美欧的贸易摩擦等反应出美国的利己主义和反全球化的趋势,我设置了明理思辨,直面教材与现实之间的存在矛盾时,抓住契机,让学生感受到了人类共命运。
二、课上:顺学而导,促学内化,引领学生互动学
研读课标,吃透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立足于体验,认知,践行,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同呼吸:世界人民共命运”——“凝共识:中国方案促发展”——“齐行动:从我做起创未来”。
(三)深度化聚焦,引学导思
根据5个小组学生搜集素材,我与学生共同对材料进行了整合,让学生自主制作ppt,在课堂进行展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畅想了未来的世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国提出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创设空间和平台给学生自我学习,在“让学”的同时也进行了适当的“引学”,促进学生的思维朝纵深发展,提升学生归纳、推理、类比、发散等思维能力。
【第一组学生展示】学生聚焦蒙古国冬季遭遇的超级雾霾,并分析雾霾的成因和影响后得出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污染环境就是自我毁灭。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深入地了解了雾霾的危害,增强了环境的危机意识。随后我追问学生“雾霾是否是蒙古国的特产?”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明白了雾霾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需要我们增强危机意识。随后追问学生“当前我们还面临哪些生态问题?”进一步了解生物灭绝、气候变暖等全球性生态问题。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第二组学生展示】学生聚焦埃塞俄比亚大饥荒这一时事背景,由个性的问题去分析造成贫穷的原因和导致的影响,归纳出共性,让学生了解到南北问题是当前世界发展的主要问题。随后引导学生了解全球经济还存在诸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霸权主义等问题。并通过让学生谈谈中美贸易战的看法中,自主悟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用共性理念指导个性发展,明白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自解决全球性问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逃避、推诿,只会使问题恶化,所以我们只能直面挑战,勇于承担。通过时政的剖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第三组学生展示】学生聚焦美国迁馆耶路撒冷,巴以冲突再次爆发的热点事件。学生需要知道的是此次冲突是由于美国的这一行为,但巴以长期积聚的矛盾却是长期的。学生要想真正了解这个问题,就得查找大量资料,了解巴以的历史背景,学生便发现巴以的文化差异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此外领土主权归属及战争都是造成巴以冲突不断的原因。学生展示中蕴含了两条线索,一条是文化、经济、政治、安全、生态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还蕴含了一条暗线,就是这些复杂的联系使得各国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一点学生在展示分享中是难以发现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拨、“引思”,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和谐式对话,助学内化
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引思模式的发展。课堂的本质是一种交往活动,它需要生生之间的分享,更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为了促进学生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化于心,我创设了头脑风暴活动,小组交流讨论“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如何关心人类命运?”将讨论成果绘制成思维脑图,进行小组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活动的设计者,更是活动的参与者,要通过平等的对话,拨动学生心弦,在学生提到绿色出行的小措施时,我也与学生分享我的一些想法,力求在对话中碰撞更多思维的火花,与学生形成共鸣。在学生的展示中,及时的给予有效的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内化价值,引领学生不断成长。
三、课后:为学而教,促学实践,引发学生灵动学
(五)多元化评价,为学而教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家斯塔弗勒比母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为了更好的实现课前和课堂的合作性探究活动,我给学生制定了量化评价表,让每个同学是活儿干,让每个同学都成为监督员、评分员,通过多角度评价、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实现学习过程的最优化。此外,随着学习活动的开展,学情也在不断的变化,学生再一节课的学习后会获得新的认知和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跟进学生的学情变化信息,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法和过程,不断让教学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开放性拓展,促学实践
开放性的拓展包括了知识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拓展。知识层面上,要尽可能的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主题式的探究任务增加知识储备,拓宽国际视野,为下节课的学习做知识和情感铺垫。实践层面的拓展,则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所学提炼所想,并将课堂知识迁移都课外实践中,不断鼓励激发学生用行动去改变的意愿。教学《谋求互利共赢》一课,我更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记录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归纳提升。采用“漂流瓶”的形式录制下同学们学习收获和感受、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美好祝福以及自己即将实践的行动。将漂流瓶传递在全校各班的电子屏幕,呼吁全校师生共同实践。通过课后的实践获得成就感,让学生增强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感。
“让学引思”,创设以学生的为中心的道法课堂,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上,我将积极实践,坚持研究,上下求索,让课堂教学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