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泽玲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旧圃镇中学 657000
摘要:在新时代的教学模式中,以往那种沉闷枯燥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需要向愉快和谐的方式过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们平时要积极投入新课改和新要求的教学观念中,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另一方面课堂的学习效率也会跟着提高。基于此,以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情境;教学分析
引言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像是一把锻造锤,通过教学去塑造学生的道德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认知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而从实际出发,想要教学更有效率并非是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从创新性、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课堂的灵活性等方面让学生能够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深化自身,将道德与法治融入到生活当中,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的桥梁,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
一、将书本与生活相结合
要将生活化情境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必须要懂得将书本与生活相结合。知识来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更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民主的象征和代表。在教学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行为时常发生,除此之外,“偷盗”等违法行为也会发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这些场景,问问同学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或者自己有没有过违背道德原则的一些行为。初中生虽然已经有了基本的独立思想,但是也处于一个青春叛逆期,所以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校园暴力事件”也是学校建设中常见的问题,且多发生于初中阶段,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可以针对该情况给学生灌输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以及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国家对未成年人有着明确的保护法律,但与此同时也有明确的法规制度,14周岁以上青少年在触犯法律的情况下,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生动的表述,也代表了国家对人们生活的一种期盼,在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的职业分类来进行教学,何为“自由、平等”的思想,是指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职业都是平等的。
“环卫工人”一直都是城市的守护者,但却受到了很多的非议,其根本原因是“职业歧视”造成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这一现象展开道德教育,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以“环卫”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二、进行课堂提问,构建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最有效的互动方式就是提问,学生通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实现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表现心理,他们喜欢在同龄人以及长辈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并获得赞赏。通过课堂提问,可以为他们提供这样的表现平台,也相当于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例如,教师在讲解《成长的节拍》时,让学生思考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进退两难的情况,利用所学内容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更是要利用所学内容解决生活之中的问题。在教学内容设计环节,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整体优化,利用生活化的基础进行教学。生活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引导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使生活化教学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对学生未来立足社会产生积极的意义。这样一来,也可以摆脱传统教学课本中“应试教育”的束缚,以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真正让他们学有所成。另外,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很容易就能构建出学生熟悉的教学情景,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之后,还能够把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侧面检验学习成果。
三、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
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更要有良好的师德,能够以身作则,在学生群体中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成为德才兼备的、被学生信任和敬畏的好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要把每位学生放在心上,真诚、充满感情、一视同仁地关注每位学生。正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中呈现的一样,教师与学生应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应循循善诱,学生应主动参与、勤学好问,从而做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理应树立良好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榜样,在学生间树立威信,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实现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是现代化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因此,在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及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与生活的关系,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与实际感受出发,确保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更具现实意义,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故事,要为学生提供与他们生活联系密切的场景等,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与自己学科的联系,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杜军仁.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08):71+74.
[2]吴晓东.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02):60.
[3]樊建刚.刍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策略[J].甘肃教育,2019(2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