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融合教育之浅见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6期   作者:王艳
[导读] 儿童孤独症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
        王艳
        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摘要】
        儿童孤独症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其常见的病因及影响因素包括遗传、脑器质性病变、社会心理因素等。因为孤独症儿童在教育中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应用的教学手段都与传统教育有所区别,所以如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融合教育成为了相关研究人员和老师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孤独症儿童的日常表现,结合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概念,对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个案分析的研究结论进行具体和系统阐述。
        【关键词】孤独症、融合教育、干预
        在幼儿园的孩子当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孤独症儿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儿童产生孤独症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儿童的心理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导致行为出现障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认知,因此,对于孤独症儿童,教师要在幼儿园教学当中就进行早期的心理治疗,利用心理学对幼儿进行融合教育,帮助幼儿逐渐走出自闭,根据孤独症儿童的日常表现,从交际行为和情感沟通等方面进行融合教育,帮助其纠正行为,    
一、关于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融合教育,就需要从了解相关概念入手,使得整体的研究能在对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有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融合教育就是在普通环境中应用特殊教育手段,使得普通儿童和孤独症儿童能一起学习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模式是国际教育的主流,在帮助孤独症儿童康复中有重要的作用。按照形式的区别,可以分为全融合,半融合和反向融合,在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的数量上有所差别。虽然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改变了普通教学环境中的部分教学方式,但是整体上是不会对普通儿童产生消极影响的,反而会有助于孤独症儿童更快速康复和提高与他人交流、融入社会的能力,树立人人平等和相互尊重的观念。   
二、孤独症儿童的日常表现
1.人际关系出现障碍
        孤独儿的情况就是有强烈的孤独感,与群体不合,因此,缺少与同伴交往或者沟通的能力。有许多的儿童自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上述的特征,表现为对父母不亲近,当亲人对其呼唤的时候,没有反应,也不喜欢他人接触自己,当他人表现出要拥抱他的行为时,他会做出抵抗。同时,孤独症幼儿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对亲人和陌生人做出清晰的划分,也不会主动地去接触其他同伴,缺少交往技能,也不会与他人进行对视,这些都是孤独症的表现。从在交往的过程中会回避他人的视线这点看,孤独症幼儿看人一般不会用固定的眼光,看人时用斜视或者是余光等等。
2.言语发育受到损害
孤独症儿童出现语言障碍的几率十分高,一旦受到损害那将是一种全面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1)常常表现出沉默,一般不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由于语言使用受限,能够表达的词汇十分的有限,更甚者终生都不会利用语言表达。(2)运用语言的能力受到损害,只有当他人与患儿交流的时候,必须回答的时候才会提出维护语,或者常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自言自语,也有幼儿在语言表达的时候词语运用不灵活,颠倒使用代词,使人不明白他所要表达的意思。(3)语言表达十分刻板,并且不断地重复,或者是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4)说出的语句语调不一致,表现为节奏上的障碍。(5)受到自我刺激,常常发出尖叫声,发出他人完全听不懂的话。(6)除语言交流外,无法再使用其他性质的交流。
3.心理行为十分刻板
孤独症儿童对于周边的环境有十分刻板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固定不变的,并且在环境内会进行重复的固定行为,利用特殊的动作来表现自己,这些都是他们显著的特点。儿童对生活模式的要求也很高,每天必须要进行固定的生活,不仅是对生活环境的刻板要求,连同家居的摆放位置,每日的固定饭菜,以及移动时必须走固定的路线等等,若是环境一旦发生细小的改变,他都可能表现得十分焦虑,或是十分的愤怒。孤独症儿童可以在自己的世界内专注地玩游戏,例如,不断地摆弄积木或者将一部电影反反复复地看许多遍。对于正常儿童喜欢观看的动画片,患儿则表现的毫无兴趣。


三、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个案分析
        因为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融合教育的个案分析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所以在进行个案跟踪时的角色定位,方法选择,资料收集与分析,时间安排等中要考量各个因素的影响和限制。首先需要对涉及到的所有人员以及相关因素进行提前调查,特别是要考虑突发状况出现时的影响;其次是选定合适的研究方法,比如访谈法、游戏法、参与观察法、测验法等;最后进行干预方案的设计和实行,使得被跟踪的个案中的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效果更明显有效,才能为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个案分析结论的得出做好铺垫。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一些研究案例,对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个别案例的跟踪进行分析。   
1.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研究方法   
        跟踪一个孤独儿,首先要了解他的基本情况,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获取更多更具体的信息。比如,访谈法一般针对家长和老师进行,了解的内容是幼儿的成长历程,家长的教育观念,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情况,对孩子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和指导;老师跟幼儿在学校中的表现。参与式观察法是在干预之前去幼儿园取样,对其所有活动用观察表和文字结合方式进行记录。测验法则利用有科学依据的测试表对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案进行估量,具体应用哪个表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待定。   
2.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干预方案   
        在进行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干预时,进行干预方案的设计,确定基本情况和随时改动是必要的流程。首先,确定干预对象的基本状况,与提前制定好的目标和原则相吻合,能在结束后得到准确的结论。其次,设计方案经历个性化教育计划,融合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改进三个部分,最终对方案进行确定。最后,实施干预要对其中不同因素分别进行调整以得到不同结论,实际就是测试哪种情况最适宜于该儿童融合教育。   
四、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个案分析的结论   
根据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个别案例的研究过程,可以得出几条有用的结论。
        第一,在进行干预方案时可以发现一种干预对应着一种障碍,而孤独症又是综合病症,所以在实际进行操作和实验时要把不同的干预方案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二,孤独症融合教育对幼儿园提出了要求,财政和人力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所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负责老师的灵活应变和处理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使得孤独症儿童能与其他儿童多交流,增加融合的力度和机会。
        第三,关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和康复,这不仅是幼儿园这种教育机构的任务,更需要家长,老师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配合,社会公众的持续高度关注,才能使融合教育促进孤独症儿童本身的发展。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和老师还要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经验教训,避免消极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朝着更加科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研究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别案例是切实有效的,既能发现相关的潜在问题,又为教育行业研究人员进行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借鉴。为了迎合当前阶段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趋势,满足孤独症儿童融合对教育的需求,在制定适合其发展的个性化教育计划的同时实施资源教师教育与普通班教育相结合的融合教育,就需要首先进行实际的实验来为真正地尝试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得孤独儿能在学习中增多与普通幼儿的交流,促进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儿童孤独症诊治现状研究-现代实用医学-2012年第9期
        2.游戏治疗儿童孤独症的心理学基础-中国民康医学-2012年第21
        3.片成男,山本登志哉.走进孤独的世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4.陶国泰,孤独症的诊断和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
        5.心理咨询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