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娟
深圳市宝安区福海街道桥头学校
柔性管理是在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施加潜在的影响,从而把教师的意志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其主体是学生,其职能也转变为教育、协调、激励、互补。柔性管理在对于后进生的转化上成效尤为显著。现在的小学生思想活跃,善于反思和学习,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也增强了很多,班主任在对待后进生时,更需要柔性管理。下面从三个方面浅谈后进生的柔性管理:
一、学习上的柔性策略
后进生又称“问题学生”,他们首先可能是学习上出现问题,“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 魏书生主编:《影响班主任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南京大学出版社【M】。第33页],对于这些学生,班主任有责任进行积极转化,促使其学习进步。那么,如何有效地促进后进生的学习呢?是每天留堂硬性进行大量作业的练习?还是逼着孩子去死记硬背?其实如果实行学习上的柔性策略,可能会事半功倍。
首先是对学习上的后进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即“区别教育”。“区别教育”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他强调,对后进生实施的“区别教育”,并不是选择教育,更不是一味降低难度,删减教材、减少学习负担。其实质是对后进生进行有区别的特殊帮助,针对后进生在知识学习上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办法。
这就需要找到后进生的有待发展点。所谓的有待发展点,指的是后进生身上存在的某一方面的缺点,即有待于今后帮助、改正(进)之处。这个“发展点”是通过老师的观察、了解,暗中记录得到。比如,有一位同学作业和考试常不能按时完成,成绩也一直不理想。为此,我观察了他很久,发现他其实很聪明,有一次,我在班上问了一个思考题,全班只有他一人想到了正确的思路,让我十分惊讶。但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写字!写字习惯存在问题,笔顺笔画常出错、写字时喜欢反复涂字,致使写字速度非常慢,作业卷面也很难看,所以影响了学习进度。我向她妈妈反映,孩子妈妈也有同感,于是我们一起约定,让妈妈给孩子买一本专门的写字字典,在家指导孩子好好完成写字书。并且以后放学后,她晚一点接孩子,我留下孩子,指导他把所教的每个字都写好写对。放寒假时,我还亲自买了一本字帖送给他,并在扉页上写上我对他的祝福:“愿你字如其人,越来越帅”。渐渐地,他写字习惯有所好转,自己也已经意识到不能反复涂字了,学习的效率越来越高。第二学期时,他的成绩在不断提升。
可见,对后进生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实施“填鸭式”教育可能只是暂时的好转,不久又会反弹。我们需要实施柔性策略,找到了后进生的有待发展点,激发其内在动机,正向引导后,后进生的转化就有了方向,转化难度大大降低,剩下的就是“静待花开”。
二、品行上的柔性教育
后进生还包括一些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的学生,这些学生反复出现违反其与年龄相应的道德准则和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处理这类后进生的情况,如果“霸王硬上弓”,只会让后进生口服心不服,明里服从,暗里还是会继续违规闹事。而沟通上的柔性教育则有利于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航道。
首先,在沟通时要与后进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关系,创造愉快、平等的人际气氛,让后进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而不是被教训,这样后进生会敞开心扉,更愿意接受教育。例如,有一次,一位老师面含怒色地将班上的一位后进男生领到我的办公室,并严厉地告诉我:这位男生刚才在教室外面大声地用脏话骂人。我看到那位男生脸上露出不服气的表情。我马上用平静的语气告诉这位男生:老师只想听听你的真实想法,你如果有什么不服气就告诉我,我为你出头。这位男生马上告诉我事情原由,原来是别人误会了他,他感觉受到冤枉却无处申诉,所以就破口大骂起来。
然后我再次用平静的语气告诉他:我相信你!别人误会你,你可以求助老师,老师可以帮你作证解释,但你骂人的行为,对不对呢?他马上低下头,然后摇头低声地说:“不对”,面色也和缓了,不再有怒气和不服气。
其次,采取迂回沟通的方式,这种方式给予班主任和后进生更多的空间、时间,迂回是暂时的退让与妥协,但不是懦弱,而是在寻找一条通向目标的捷径。例如,本学期新接手一个班级就发现班上经常有学生丢书,这说明班上有同学可能行窃了。经过多方调查,终于有了眉目,但我并未在班上揭穿。后来有一个学生丢了100元钱,此事有知情者向我报告,印证了我的调查,与偷书人是同一人。由偷书到偷钱,这一次我觉得是采取教育措施的时候了,于是我找到那个学生,跟他讲了一个关于小偷的故事,然后我跟他说:“老师只希望听实话,如果你能诚实地告诉我实情,这将是我们俩共同的秘密,我不会告诉任何其他人,更不会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如果你相信老师,你就把心里话说出来。”
听我这样说,学生的眼泪一下子滚落下来,承认了事实,并把钱拿出来了。原来这位学生的爸妈从不让他自己处理零花钱,导致他对别人的东西非常渴求,这才开始行窃。尔后我在家长会,把这件事隐去姓名讲给所有家长听,并对所有家长说明我的观点:可以有条件地赋予孩子自己使用零花钱的权利。没过多久,这位学生的家长就主动联系我并表示,以后会改变教育方式。此后,班上再也没有发生丢书丢钱事件。
可见,对待后进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和犯错行为,不能粗暴干预或直接批评,而应柔性沟通。如与后进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关系,让孩子“亲其师,信其道”,或采取迂回政策,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上述案例,也反映出:信任是所有教育关系产生作用的基础,批评学生是站在旁观和批判者的角度,还是站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角度,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三、惩罚上的柔性管理
管理是一门艺术,而班主任对后进生的惩罚管理那更是艺术中的艺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班主任管理教育更加注重人性化。那么,对反复犯错的学生是否应采取惩戒?如何有效惩戒?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缺少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反复犯错的学生更应采取合适的惩戒。那么什么是合适的惩戒呢?柔性管理便是好方法。
首先,惩罚上的柔性管理,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打好深厚的感情基础,使受教育者清晰地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长期关爱。其次,是师生用协商或民主的方式共同制定合情合理,可接受、可操作又可撤销性的惩罚规则,这样不易产生对抗情绪。第三,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要及时、坚定,还要一视同仁、保持关爱。
例如,经过半学期的磨合,在建立了感情基础之上,我和全班同学共同制定了一份《惩戒公约》:
1.诫勉谈话。指出其错误,责令其改正.
2.公开谴责:在全班对不良现象谴责,树立正气。
3.反省:时间由班主任掌握。
4.写150字思想认识,家长签署意见。
6.为班级做一件好事(如捐书、劳动、表演节目)。
7.自己商量惩戒方法。
8.免于处罚(初犯、特殊情况,错误没有可比性或再犯性)
这一《惩戒公约》自实施后,学生受罚心服口服,惩戒效果也较好。尤其是第6-7项惩戒(做好事、捐书、公益劳动),孩子们常常自愿选择这几项做为惩戒。因为这几项惩戒的方式进行了正向引导,从内心建立起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有意义的行为,可见,惩罚上的柔性管理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性,是行之有效的班主任管理艺术。
综上所述,后进生所面对的不是狭义的问题,而是无限丰富的人性。教育者需要做的,是滋润它、助力它,如春风化雨,以柔化钢,在孩子的心田上洒下开花的种子,促其实现心灵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