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6期   作者:卢博文
[导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例如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

        卢博文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孙耿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山东济南  251402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例如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传统文学等等无一不是我们上佳的精神食粮。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提升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关键。本论文讨论了翻转课堂、微课、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等方式在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当中的作用,这些方法实现了数字教育和实体教育结合,保证了网上网下传统文化渗透,可以保证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培育策略
        前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三观尚未成型,通过持续渗透提高其传统文化素养,对于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健康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只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这种培养工作必须要有创新,要有具体的策略,告别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在二孩政策之前我国执行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使得目前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一直都一人享受家庭的各种资源,造成孩子们性格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自私、冷漠,这对于他们未来发展来说是很大的阻碍。故此通过语文课堂将传统文化融入进来,培养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得他们能够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分享快乐、彼此互助,建立起他们良好的社会交往意识,最终构建一个完整美好的人格。另外,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对于小学生未来竞争也有益处。况且小学生整体传统文化素养水平提升,也从源头上提高了我国国民素质。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给予重视[1]。
二、传统文化素养核心
        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并不落后于时代,而且历久弥新,其对于现如今的语文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传统文化素养的核心就是孔子提出的这五个字。仁,仁德、宽仁;义,正义、公正;礼,礼节、礼貌;智,智慧、通达;信,诚信、自信。找到了传统文化素养的核心,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将我国传统的茶文化、酒文化、诗歌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风俗文化都经过良好的处理以后整合到教学当中,起到丰富教学、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作用。
三、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策略
        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同样需要结合学生兴趣来实现针对性教育,故此翻转课堂以及微课具有的灵活性可以为学生的兴趣培养做出贡献。兴趣小组以及社会实践,则可以保证传统文化学习对接生活,实现实理结合。这样就实现了数字教育和实体教育呼应,给小学生打造了一个网上网下完整的传统文化学习空间,使得其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拥有了肥厚的土壤。
        1.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时间安排,使得课前课后成为理论学习主场,而课堂时间成为了师生交流互动、操作试验的场地。利用课堂时间来佐证学生课前课后学到的理论,使得学生实理结合更充分。而且其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探究精神的培养都有积极作用。

例如在诗歌教学当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通过互联网等工具来达到认生字、诗词释义,并在这个过程里总结难点、疑点、重点,然后到课堂上来具体解决问题,并且可以做到扩展阅读,进一步了解作者其他信息,这样便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甚至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使得学生在过程里体会韵脚、平仄、格律区别[2]。
        2.微课
        微课可以出现于课堂上,也可以出现于课前课后,其主要是利用视频来讲解一到两个难点或者特别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学习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融入传统文化,例如在李白诗词学习当中植入酒文化教育。或者对接当地风俗、饮食,植入茶文化,例如云南地区便可以这样做。而在苏杭地区则可以融入丝绸文化。在内蒙古地区则可以植入草原文化。
        3.兴趣小组
        即在教师引导下来将班级学生按照不同兴趣分成不同的小组,例如诗词、花卉、绘画、古典音乐、茶文化等,这样促进学生内部交流学习,能够让学生很好利用课余时间。故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不限于课堂上,可以向课前、课后延展,保证语文课堂传统文化学习有用武之地。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上,兴趣小组也可以对接相应的内容进行对应的学习,例如诗词组会在古代诗词教学里得到教师肯定和激励;绘画小组则可以在具有绘画信息的课文讨论中发言。这样便可以利用小组学习形式实现组间影响,提高全班的传统文化素养。
        4.社会实践
        可以很好地利用当地资源例如图书馆、博物馆、民俗馆等来为学生传统文化学习提供方便。图书馆当中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有各类文化典籍,在这里开展阅读教学,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含量,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素材。还可以利用博物馆里的古董器物等来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得他们对当地历史感兴趣,了解当地名人典故,能够在诸多古物里寻找到那种人文精神。民俗馆的利用则是使得学生了解当地民俗由来,能够对自己家乡产生归属感,建立起他们的乡土情怀。在社会实践环节以后,再让学生结合具体活动写感悟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文笔,还能考察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3]。
四、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注意事项
        第一,要和课堂教育紧密结合、不可割裂。要围绕课文或者课堂内容来具体安排传统文化内容,切忌生搬硬套。第二,切忌为了创新而创新,以免造成课件过于复杂,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第三,力求提供传统文化利用场景和途径,这是实现传统文化素养转化的关键,只有学会利用并看到效果,才能使得学生愿意学习。第四,积极拓展校本教材,主要是呼应统一教材当中传统文化部分。教师可以将和教材传统文化有关部分的图片、文字以及当地的教学资源等进行综合,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教材,方便学生和统一教材对照学习,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总结: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具有很好的策划能力,可以在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来形成具体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案,以渗透教育让学生不知不觉当中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春影.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J]. 语文建设, 2018, No.384(12):63-65.
[2]刘月香.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J]. 语文建设, 2018(2Z):74-76.
[3]胡敏.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统编本教材为例[J]. 语文建设, 2018, No.383(11):8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