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6期   作者:谭明策
[导读]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原则,

        谭明策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400800
        摘要: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
    主题词:高职  语文  教学  原则
        高职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等职业学校面向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育部要求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并要求列入必修课。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自大学语文课程设立以来,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外语教学的冲击,中学应试教育体制下对文本的知识分析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加上大学语文学科地位的边缘化,师资力量薄弱,教材陈旧等原因,使得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不能准确精炼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书面写作能力比较欠缺,不能顺利走向社会等问题。
        据对重庆市20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调查情况看,其中五所院校未开大学语文课,占总数的25%。有调查表明,大学语文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高, 仅有13%的同学认同开设。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除了社会的浮躁和市场的“重理轻文”等因素外,我认为主要来自教育本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语文教育没有得到多数大学生的认同,其内容、形式和方法都与受教育者的期望反差甚大,脱离了教育对象和对象所处的社会生活实际。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工具性原则
        高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是语文课程性质决定了的。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大学语文的根本目的是汉语教育。在教学中,由于汉语是语言的一种,因此教学要遵循语言的一般规律,同时要突出汉语的特点。语言不仅是思想的工具,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思想的理解和表达,也有利于社会交际的顺利进行。汉语是一门具体语言,这决定了思想工具和社会交际工具的汉语性,因此汉语知识的学习和汉语能力的培养是思想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提高的门径。从民族和文化来说,大学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也就是本民族语言和文化教育,目的是亲近母语,培养对本民族语言的感情。如何避免像世界其他地方的原初文化和思想遭受摧残的命运,如何传承民族共同的记忆和民族弥足珍贵的经验,语言像一道防波堤,忠实地坚持着传统和文化遗产的差异性。如何对待母语因此是今天的大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最重要和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关键在于坚持大学语文的工具性。
        汉字教学是汉语的门径,词汇教学则是语言教学的基础,词汇的语音、语义、结构、功能、语用等词汇学的知识的讲解有利于掌握词汇。词汇是短语和句子重要的组成部分,将词汇、短语和句子归为一类,是从阅读的结构上来划分的,可以看作是句子的细化,就像书法学习先学笔画部首一样,虽然无趣,但很科学。
        二、人文性原则
        高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树立人文精神的要求。现代一般所说的人文精神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行为。现代社会语境中回归人本身是人文性的重要内涵。另一方面是文化的传承。文化是人类从思想上进行整体观照难以脱离的命题。自人类产生以来,文化就一直伴随着人类自身。对文化的诉求就是力图对人和人所生存的世界的理解。刘勰的人文观对大学语文教学有着现实意义,除了对人的主体性价值的肯定外,还通过“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从而形成优美的文章,这对大学语文文章的阅读和写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般来说,高职的文化素质课程如政治、艺术、外语和哲学等都具有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作用,但语文却有着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以情感人、以文树人的功能。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是:即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实现课上课下师生的互动,将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过的语言文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使人本思想充实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分析、讲解、讨论、归纳,使学生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在阅读欣赏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语言风格和思想主旨,使学生了解美、认识美、欣赏美,从而努力创造美;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使表达方式与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谐匹配,并注重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写作更贴近生活实际。总之,要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以高尚的情操和过人的能力为社会服务。
        这样坚持高职语文的人文性就包括了三点内容:一是人文关怀;二是传承文化;三是文章的阅读与写作。人文关怀是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关怀。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因此对学生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作、人格与尊严进行人性化的观照、理解和尊重是不能缺少的。文章都是人写的,文章写作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社会经历、智力和价值观的影响,文章是从这些方面去理解,文章写作是从这些方面去表达。
        三、审美性原则
        高职语文课程的审美性是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的现实目的是培养语文审美知觉。“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近代美中心命题强调审美的超功利性从而将审美鉴赏同其它的、实用的、经济的、道德的评价区别开来。而在应试现实的压力下,语文学习的美感被败坏了,一般学生失语文学习的兴趣,读书也少了。强调大学语文的审美性通过用一种无利害关系的愉快感觉调适学生被败坏的语文审美感觉,从而重新唤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趣是审美鉴赏的第一步,然后才有可能谈审美知觉。
        不同个体不同特点的中国的文人,整体上有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品格,他们忧国忧民,爱国爱民,张扬个性,清高耿直。这些文人志士可以从先秦一直细数到今天。但是文人作为人,个体和个体之间也有着不同的审美风格。如屈原的清高刚直,李白的浪漫洒脱,杜甫的宽厚坚实,李煜的华丽忧伤,鲁迅的辛辣锋利等等。总的来看,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不同个体的文学作品,都在追求着真善美,它们都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审美精神:爱民、自强、修身、为国。所以,在高职语文教学中, 要努力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 感染学生, 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我们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享受我国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精华部分,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修身养性,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原则是适应新的社会历史时期提出的,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大学语文的语言工具能力培养的要求,也是新的国际环境下母语教育的要求。大学语文承担了语言教育的功能,通过坚持和加强教育,使年轻一代热爱祖国的语言,认真学习祖国语言。大学语文不仅限于教育的功能,还有认识、审美和娱乐的功能,大学语文的认识、审美和娱乐的功能要适当地加以强调,大学语文的教育和认识作用需要通过审美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凤云. 浅谈大学语文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04, (03)
         [2] 刘淑霞,李广锋. 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及实现策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05)
         [3]王雪环.谈高职语文课改应遵循的原则[J].教育与职业: 2005 (27). 56.
         [4]冯燕群.高职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3].机械职业教育: 2006 (01), 37
         谭明策,男,重庆涪陵人,1967年11月出生,语文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