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6期   作者:吴秋锋
[导读] 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小学数学有着很强的逻辑性
       吴秋锋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学区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1
        摘要: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小学数学有着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复杂性,且很多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问题的解答,都离不开学生的深度思考与多元探究。而只有以最基本的质疑能力为辅助,学生对于数学内涵的理解、数学原理的认知、数学规律的把握,方可切实凸显其针对性、实效性、发展性。但是,由于质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必要性质疑意识的辅助,只有通过长期培养、多元指导,方可促使学生在符合自身认知实际的范畴内渐渐养成善于质疑、敢于质疑、勇于质疑的意识与习惯,其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方可获得深度塑造。因此,教师在落实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应该以学生质疑能力培养为驱动,科学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质疑能力提升的活动、问题、内容等,促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探究、体验、感知中认识到质疑能力之于数学学习的作用和价值,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生活所遇到的疑惑、现实所面对的困境等积极质疑,以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全面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俗话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质疑能力,其数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探究素养的培养方可更好实现。而且,学生质疑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于自身思考、理解、认知现状的直接反馈,更是对自身数学潜能的充分激活,综合素养二次塑造。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干扰,以致很多教师对于学生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指导的落实,基本都是按照固有套路、已有模式直接灌输,很少去兼顾学生的理解情况、认知现状。久而久之,学生也渐渐习惯的对于所谓标准答案、唯一结果直接接受,其思维过程被严重忽略,对应的质疑能力培养自然成了一句空话。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度推进、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新课标的高效落实,以小学数学教学为载体,加强对正处于认知起步阶段的小学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且更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更利于学生发展的实现。基于此,肩负小学数学教学重要使命的每一个教师应该重新审视之一能力之于学生发展的作用、之于教学开展的价值,并将之一能力培养深度渗透至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倡导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积极质疑,在质疑中提升综合素养,在质疑中实现发展提升。
        一、转变思想认识,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
        小学阶段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必然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立认识与思维能力,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则往往将学生界定为知识的接受者、学习者,“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教学观念制约下的教学生态,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而新时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并切实转换师生角色定位,全面转变教学思想观念,给予学生更多参与、质疑、思考的机会,为确保学生质疑能力培养而奠定基础。一是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营造出宽松、民主、和谐、欢悦的教学生态,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教学参与中提出新想法、获得新认识,在探究、尝试、发现、创新中获得质疑的机会,敢想、敢说、敢问、敢为、敢做,切实激发出源自学生内心深处的质疑火花。二是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关注不同学生对于同一知识、问题、内容的理解情况,尤其对一些敢于提出新想法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与肯定,即时学生的质疑又偏差或者误区,教师也应该和学生一起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自己质疑精神的认可,于无形之中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二、创设质疑情境,提升学生质疑的能力
        由于很多小学学生大都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其对于一些新知识、新现象、新问题的学习欲望更强。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质疑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辅助性情境的驱动下开展质疑、进行探索。一是多融入一些生活素材,组织学生就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资源、素材开展分析,进行质疑,在质疑中获得认知迁移与理解升华。而且,一旦学生产生了异于他人的想法或者认识,教师应该对其给予更多关注,并倡导其他学生向其学习,让学生在彼此之间的感染中形成积极质疑的意识。二是多借用一些媒介素材,利用诸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展示,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分析中进行质疑,使学生的质疑潜能获得充分挖掘。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质疑方法的引导,鼓励学生从问题入手质疑、从课题进行质疑、从原因开展质疑、从过程进行质疑,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针对教学结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教师即时引导:为什么要用“只”字,少了这个“只”字行吗?组织学生在质疑中获得对于抽象结论的深入理解。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育学生质疑的意识
        很多时候,学生质疑的过程,则直接反应了其对于知识的学习深度、对于问题的理解广度。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诸多生活经验、思维定势的束缚,导致很多学生的质疑基本处于浅层次领域,并未在质疑中获得认识蜕变与思维迁移,这种常规性质疑,势必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能力、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塑造也会产生不利影响。而为了促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在质疑中去创新、在质疑中去求异、在质疑中有发展,教师应该灵活创新教学的方式、手段、路径,将学生引入更为多元、宽泛的认知视域,促使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方法、思路、认识,并以此为辅助,凸显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发散性,促使学生以自己的视角看待同一数学问题,为强化质疑能力培养给予保证。例如,在“三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教学中,结合算式320+40=?教师鼓励学生寻求创新性解法,此时,便会有学生提出:320+40可以演变为32个十和4个十在相加,等于36个十,也就是360,所以320+40=360。这种将“整十数看成以‘十’为单位的数”的创造性质疑,便促进了学生认识与理解的飞跃,势必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育拓宽了路径,更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结论
        总之,将质疑能力培养渗透至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并灵活衍射至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探究意识的培养、综合素养的塑造、认知潜能的激活,又可以更好凸显数学学科的特性与价值,且对于教学效能的提升、学生发展的实现将会产生积极且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质疑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之间技能实现,其既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实践。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时,应该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切实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科学实际一些辅助性培养活动,促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探究、体验中学会质疑、积极质疑、敢于质疑,在有效性质疑的辅助下获得认知迁移,实现素养提升,寻求发展实现。
参考文献:
        [1]高新华.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19(35):90.
        [2]汪裕海.在质疑中进步——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9(12):171.
        [3]范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新课程(综合版),2019(10):188.
        [4]耿自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探寻[J].读写算,2019(28):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