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虹
重庆两江新区童心小学校 400020
【摘 要】数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观念、能力、语言、思维等方面,包括数学意识、数学推理、信息交流等,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培养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等。
【关键词】低段教学;数学素养;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生活中必备的数学知,培养数学技能,并能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通过学习、探究、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低年级是学生正式跨入学校教育的基础时期,也是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品质的关键时期。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在低年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我将以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为例进行阐述:
秉承本校“向儿童学习”的理念,站在儿童视角设计课堂是我们的出发点,大胆整合教材,把目标定位为:会认各面值人民币,了解个元、角、分之间的进率。通过模拟购物感受付钱方式的灵活性以及人民币面值设置的合理性。本节课以认钱和用钱为主线,设置了抽奖、转转盘、模拟购物等活动。
通过前测,已知学生具备认识人民币的生活经验,积累了较多1元、5元、10元的认知基础,反而对小额人民币认识比较陌生。因此,我整合教材4个例题,改变教材认识顺序,把认识元为单位的人民币定位认知起点。首先认识1元,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从大小、颜色、图案引导到数学层面——看数字和单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然后,通过抽奖建立元币的体系,最后,由元逐渐迁移到角分的认识。
学生认识元、角、分三种单位人民币以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种单位的人民币用的最多?感受元币使用的普遍性,追问:为什么还要设置几角、几分呢?引出每种单位设置的必要性。
一、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数学特征。教学中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课前,以购物视频引入,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再让学生从各国的钱里面找出中国的钱,体会中国钱的标志,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然后,用抽奖的活动使学生认识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抓住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抽奖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校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认人民币的活动中来,巩固认人民币的方法。通过抽奖建立元币的体系,最后,将认人民币的方法迁移到角和分,让学生对人民币的单位有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学生认识元、角、分三种单位人民币以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种单位的人民币用的最多?感受元币使用的普遍性,追问:为什么还要设置几角、几分呢?引出每种单位设置的必要性。
同时,还设置了拆红包、转转盘、模拟购物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找钱、摆钱、数钱等活动中掌握所学知识。学生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游戏,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
二、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而数学思维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挖掘教材,在隐含的教材内容中发现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元角分之间进率的教学环节,我设置了买1元铅笔的摆钱活动,请学生从一号信封里拿出正好够付的人民币摆在桌上,提前制造冲突,有的孩子没有一张一元的人民币,只能用角币来凑,从而自然的引出1元=10角。同理,得出1角=10分。让孩子在具体活动中,通过思维的不断碰撞探索新知。随后,设置转转盘的游戏巩固元角分之间的进率。p
现场模拟购买10元一桶的铅笔,请学生从信封里取出正好够付的人民币来购买,学生会出现多种付钱的方法,从而体会购买一种商品可用多种付钱方法,只需要保证总钱数不变。再出示50元、100元商品,生直接说出可以怎样付钱,体会付钱方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通过对比发现刚才的三种商品总能找到某一张人民币正好够付。从而找到最简便的付钱方法,体会人民币面值设置的合理性。
然后,出示40元商品,提问:能不能再找到哪一张人民币正好够付?学生通过之前抽奖环节已经知道,没有40元一张的人民币,从而体会人民币面值设置是有限的,但是我们把有限的面值加一加、减一减就能买到各种标价的商品。进一步感受面值设置的合理性。有的商品可以直接用一张人民币付钱正好,有的商品不能。但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这些数学知识来解决。
三、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会识别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课堂尾声,师生分享自己的购物经历,从而引出电子支付方式,让学生对当下的支付方式有一个完整的认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物、开展跳蚤市场,亲自经历计算、付钱、找钱的过程,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不断应用才能更加熟练。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数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应该从小学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教学点滴做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去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9):37-39.??
[2]曹培英.小学数学课程核心词演变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小学数学教师,2015(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