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6期   作者: 鲍洪钟
[导读] 中学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
        鲍洪钟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五中学    云南 红河652300
中学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担负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责任,是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科目之一,同时也是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技能、态度、意识和价值观的基础课,因此必须在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中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更新教育理念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世界,认识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能孤立地看待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学地理教学从认识世界入手,全面阐述了地理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有助于学生形成全球观念,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1、自然环境中的整体性。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生物、土壤等方面,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独特的自然环境,例如:一个地区的位置(包括纬度位置、经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和地形往往决定着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而气候和地形又影响着河流的水文和动植物资源的分布,在位置、地形、气候和生物的综合作用下可能形成不同的土壤,因此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文环境的联系性。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进行影响和改造后产生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往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自然环境,例如:各种工业生产废物污染了自然环境,形成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农业生产出现的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等造成全球性的气候恶化、土地沙化、耕地迅速减少、淡水资源缺乏等,严重的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又是相互联系的。
        3、区域发展的综合性。区域发展已不再只是单纯的经济增长问题,而是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四位一体、协调变化,最终达到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资源环境是基础,科技进步是关键,经济发展是最终目标。合理的经济增长必须依赖科技进步,并通过经济结构的优化来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因此地理环境中的区域发展具有综合性特征。
        二、创新教学实践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受到可持续发展教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能转化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地理学科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主张的“全球思考,本地行动”的观念,落实到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实践中。
        1、考察甸溪河,治理水污染。结合“水资源”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考察甸溪河,治理水污染”的活动,首先是认清污染源,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在草图上标注了县城周围对河流造成主要污染的27处污染源,并对部分污染源的污水进行取样分析,最后写出治理水污染的小论文。
        2、参观垃圾场,爱护大自然。弥勒市城生活垃圾长期存放于城郊西部的山谷之中,由于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整个垃圾场尘土飞扬,各种塑料袋随风飞舞,严重地污染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形成鲜明的对比。每年春季,当学生外出春游的时候,我们组织他们去参观垃圾场,并让学生思考垃圾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谁制造了这些垃圾?垃圾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哪些危害?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唤醒了同学们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
        3、利用身边废物,节约自然资源。在我的身边的各种废弃物品实在是太多了,由于习以为常,所以我们平时也不会去关注它们是不是还能利用。

在“自然资源”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围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这一主题开展了身边废物再利用的活动,同学们用各种废弃物制作而成的作品令我们大开眼界,有的用易拉罐制成烟灰盒,有的用塑料瓶制成精美的花篮,有的用包装泡沫制成一幢幢“建筑物”,有的用废弃的布料制成各种剪贴画等等。
4、收集环境问题报道,思考人类自身行为。环境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我们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到各种报刊杂志上收集相关的环境问题报道,并要求同学的将收集到的资料分类整理,进一步分析每一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由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预防和治理?
        三、转变教学方法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通过新课程培训和对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应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中应用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成为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途径。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产生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和实际操作中培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地理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不是地理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个过程。在“探究式”学习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少“说教式”而多“开放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能做出独立的判断,使学生有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的机会,把“探究式”学习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极大地推进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力度。例如:我们在“世界的自然资源”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提出了“目前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并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去查阅资料,选择某一地区在利用某种资源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事例,一周后我们进行分小组讨论,由同学们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当好大自然的管理员我们应该怎样做?”要求各位同学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分析怎样保护自然资源,并在一周后交流具体措施。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创建绿色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新课程的教材观就是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把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各种资源都称为课程资源,因此我们把学校的环境建设作为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把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
        1、开展“爱护花草树木,从我做起”的活动。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一直是学校建设中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缺乏环保意识,在校园内破坏花草树木的事件时有发生,于是我们开展“爱护花草树木,从我做起”的活动,由学生会派出部分学生作记录,并及时公布各班同学破坏花草树木的情况,通过督促检查,学校基本上杜绝了破坏花草树木的行为,广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
        2、成立校园环保兴趣小组,开展环保方面的科技小活动。主要包括:定期组织环保方面的知识讲座;考察城区的环境现状;校园垃圾分类处理;废物利用等等。其中一年来通过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到的废纸和废塑料出售收入一万多元,所有资金全部用于班级自主活动开支和学校的绿化美化。
        3、开展“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的活动。在全校学生中大力倡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爱惜劳动成果,爱惜自然资源的精神,要求每个学生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的经验,并在主题班会课上作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在地理教学中我们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实践、转变教学方法、创建绿色学校等方式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到地理学科的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