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探索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6期   作者:周敏
[导读]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对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改革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周敏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第二中学校 030032
        摘要:“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对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改革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无论是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追求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传授化学知识、锻炼实验技能的同时,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充分体现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的教育优势,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落到实处,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 初中化学; 立德树人
        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从“思政课程”过渡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对各学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整合学科知识与思政要素,开启德育思想,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模式深入理想信念层面,带给学生精神层面的积极影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教育强调了育人价值,立足“课程思政”背景,如何优化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如何发挥初中化学课堂的育人价值?需要广大教师在具体实践中敢于创新、积极探索。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得到了越来越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在化学课堂上,仍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的影响,课程思政教育流于形式,开展效果并不理想;再有,教师将更多精力用于讲解化学知识、开展化学实验,明显课程教育与“思政”理念脱节,课程思政的执行力度远远不足。造成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与初中化学教师的思想意识落后、创新动力不足有直接关系,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指引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课程思政”体现化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将化学课程的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挖掘化学史、化学实验等教育素材,引导学生既要懂知识、会实践,更要有素质、会做人;其次,“课程思政”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化学课程的教育价值最终落实为“学以致用”,因此教学设计要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由于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特征,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创新化学教学形式,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将化学核心素养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另外,“课程思政”彰显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青少年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但是却面临精神条件的匮乏,亟需通过课程思政为载体,把握化学课程的学科特色,开展深刻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将化学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推动社会大环境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启发式教学,培育爱国情怀
        每一个重大化学发现的背后都隐藏着感人至深的故事,化学家的人格魅力与榜样精神,就是对初中生最好的德育教育。因此在化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多挖掘有价值的历史要素,渗透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我国享誉国内外的“四大发明”,制造了神奇的造纸术与火药,并将纤维素原理成功地应用到造纸技术中,这一发明给后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古人发明的瓷器、青铜器、漆器等先进技术,再有对天然染料、食盐等利用,在当时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同样在现代化学领域,我国在超导体、晶体生长、纳米材料等领域都取得傲人的成绩,再如张青莲院士在相对原子质量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等等,历代化学家的辛勤付出,共同推进我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进步,同时也激励与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中学生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二)探究式教学,树立科学态度
        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中占据较大的比例,通过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促进实验过程的严谨、规范、科学,综合培养学生认真务实的化学态度与科学严谨的化学精神,并且在动手实验中提高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培育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例如,研究“溶液的浓度”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溶质质量比例配制氯化钠溶液。在开展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节约实验试剂,避免发生环境污染问题;如实验中需要用到药匙、玻璃棒、烧杯、托盘天平等仪器设备,实验时需要用到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观察学生是否按照规范操作,是否做到“左物右码”以及“先添加砝码,再添加药品”。通过严格要求以及小组通力合作,培养了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树立团队协作精神,这对其今后学习与成长都有积极意义。
(三)情境式教学,坚定社会责任
        近年来,环境污染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创设真实的情境氛围,启发学生的思想与行动,引导他们充分认识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坚定社会责任感。例如,研究“酸与碱”时,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很多学生就会提到消毒液、醋、小苏打等等,此时继续追问:“大家知道酸与碱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吗?”由此引出水污染、城市酸雨、赤潮等问题,进一步分析破坏生态环境的根本原因,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分析污染来源,提出避免环境污染的有效做法,如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减少工业废品排放,以及鼓励学生养成低碳生活的良好习惯等等,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问题式教学,渗透辩证思想
        辩证思想的根基就是基于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出发点,揭示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培育当代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在化学教学活动中,通过问题式教学刺激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善于运用化学思想考虑现实问题。例如,学习“原子的结构”时,通过学习理论知识,了解实验过程,同时提出问题:“你如何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请举例说明”。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激活质疑精神,生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理性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真正回归化学教育的本质。
    总之,“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新形势下开展化学教育活动,既要挖掘深刻的科学知识,也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要立足教材、深入钻研,创新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结构,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引领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培养更多有思想、善行动、乐学习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苌永坤.浅谈素质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散文百家(下),2018,(9):186.
[2]杨明红.刍议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德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11):158-158.
[3]郑琳弋.以生为本理念下初中化学与德育整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26):54-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