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6期   作者: 董刚军
[导读]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
        董刚军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    湖北 荆门  (448000)

        摘要: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应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职业环境,探索适应中等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可以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服务。本文对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进行了理论阐述与实践分析,并提出了进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方法及模具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关键词:模具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块式;教学改革
        
        模具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研究的背景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按照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中职生培养带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要将中职学校培养规划纳入应用型技术人才工作总体部署.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实际需求以及中职学校生源现状.制定中职学校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发挥中职学校应用型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中职学校培养目标主要为:高级技工。主要为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或社会青年。学制一般为3年。
        社会的大量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和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些能看懂图纸、熟练使用AutoCAD、PRO/E等绘图软件.又具有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模具复合型人才是社会较缺乏而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某一学习过程及其结果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迁移。迁移有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之分,该理论产生于l8世纪中叶,是教育界较早引起关注的教育心理学范畴的理论。其价值主要是提醒教育工作者发现和正确处理积极的或消极的迁移。
        “短时间内多次重复学习有利于记忆”的理论   现代教育心理学证实:人的大脑对某一知识的记忆时间与对该知识重复学习的次数有关,在单位时间内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或对同一知识重复学习的时间间隔越短,越能有效提高记忆力。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后,学生普通反映所学的知识容易记背、容易理解了。其原因之一,就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与实习的界限。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点后,立即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现场重复学习、验证、理解理论,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就数次重复了所授内容。而改革前.10周理论课上完再进行1O周的实习,学生对数周前的学习内容早就忘了,还要重新温习,困难大,效率又不高。实践证明,模块式一体化教改有利于提高学生记忆力和提高教学效率。
        能力本位的理论   能力本位的观点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如果说素质教育是整个教育领域的选择,那么能力教育则是职业教育更加关注的选择。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实际上是朝着“能力本位”方向迈进。“能力本位”理论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和提高一些超乎本专业基本能力的“关键能力”(又称为跨职业能力)。关键能力主要有:(1)组织与执行工作任务的能力;(2)交往与合作的能力;(3)学习与工作技巧的能力;(4)与人交谈的技巧能力;(5)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独立性与责任感;(7)创造性与适应能力等。参与模块式一体化教改的学生,在上述关键能力中的第(2)、(3)、(5)条均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进步。
国内外有关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教学模式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模具钳工技术人才的培养就走在了前列(本次培训,张景黎老师给我们作了介绍)。他们采取的是“模具实训中心”的方式.即模具钳工综合技能训练“班组化” 每个班级的模具钳工实训有若干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指导小组,每个教师负责设计流程的一个步骤。以钳工为首,集中了CAD、PRO/E、车、铣、刨、磨、线切割、加工中心等专业教师。学生分模块进行不同的专业实习.各个模块结束后完成模具的制作、装配、试模工作。生产任务、模具图纸大多数是来源于工厂,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最后,技能鉴定是分几个模块进行,每组模具制作+CAD+车或是模具制作+CAD+铣或者是其他另外的考核组合。学生抽签选择考试的内容,真正考核了学生的模具制作水平
        湖北省荆门职教集团实行的是基本功阶段在校内训练,而模具技能训练与工厂共同组织的模式技术人才考核在工厂里结合完成产品的质量、研发能力鉴定,即“前校后厂”模式。
        一体化教学与模块式教学解析   
        一体化教学及特点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指以“能力本位”为指导.将理论教学与实操技能训练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是:(1)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的内容合二为一组成模块式内容施教,而不是在某一门专业理论课授完后再进入实操的实习阶段。(2)在教学方式上,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的界限。采用在实训现场边讲授理论,边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上课,或在短时间的理论课后立即让学生进入实训,即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空间上的融合。(3)在教学时间上,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人为划分时间段的做法。例如.不规定一个学期的前10周为理论课,后l0周为实习课。而是对某一门既有理论课、又有实习的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将两种课程合成为“一体化”课程.不再区分传统的“理论课”与“实习课”,从而实现理论课与实习课在时间上的结合。(4)授课教师均是具备理论课、实习课教师资格和相关职业技能的,既能完成理论课、又能完成实训课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
        模块式教学及特点  所谓模块式教学,是指将教学内容按培养能力型人才的要求科学地划分为若干个可以有机地搭配和组合的模块.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对象选择不同的模块内容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模块式教学的特点是,根据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方向,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筛选和重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以较高的效率修完课程的相关内容并具备相应能力,从而达到毕业规定的标准。从理论上看.一体化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教学方法,模块式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教学内容。二者互相关联和依存,存在着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内在客观规律。同时,二者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上是统一和明确的。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结构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方法
        从层次上来看,模块式一体化教改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场地建设、技术人才培训教育、学分制改革等不同层次的问题。做法如下:
        师资队伍建设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除了按“双师型”要求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外,还要求将师资队伍建成“能力本位”型的,即能够提高学生基本能力(以本专业技能为主的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团队。按此思路,应抓紧对教师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训.使原有教师队伍短期内迅速提高专业技术资格等级。每年都应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开办学术讲座.开展“创建学习研究型学校”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我校每年都会选派二十人左右到各地参加培训)。这样才能涌现出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师资力量才能有效地配合和促进模块式一体化教改的工作。
        实验室、实习场地建设  对实习场地、设备设施应进行大量的投入,逐步完成符合各专业要求的适应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要求的实习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的硬件条件,真正实现课堂与实践的统一
        开展技术人才培训  为满足市场需求.要确定“双证”高级技工人才培养目标,即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取中专毕业学历证书和中级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 为此,必须克服和解决课时不足、师资不足、实训设备与场地不足、教材短缺等困难。关于课时不足,解决方法之一是一体化模块教学改革,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节省课时。关于教材短缺,是指缺乏既适合中、高级技工培训,又适用于一体化模块教学的新编教材。显然,不能等、靠、要,而应鼓励并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相关能力的教师编写“一体化”教材.自编教材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材短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师资队伍的关键能力
        实行学分制 要想在实行学分制条件下进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首先要对课程进行模块化整合,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模块、文化基础理论课、相关技术类课程、考证课模块(含中、高级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考证课程)、专业理论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含为拓宽学生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的补充课程。其次.要对其中的专业课和考证课程实行一体化教学。再次,在修订教学计划大纲时,应与学分分配有机地结合,使学分配比与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相协调。
        总之.本研究是对中职学校现有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特别是观念的创新。通过学习中职学校的一些先进做法,首先应培养“双师型”教师,才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要改革模具钳工技术人才技能鉴定模式。不再以镶配件考核为主。只有当各方面条件都真正成熟.中职学校培养模具技术人才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卢之章.生产实习教学法『M1.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3】陈威文.论钳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J1.现代技能开发,2003,(8).
【4】谢增明.钳工技能训练(第4版)『M1.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5】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吴海超.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fJ1.机械职业教育,2004,(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