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
中山市第一中学 广东省中山市 528400
摘要: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将家国情怀纳入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本文拟就此展开讨论,以期抛砖引玉,和同仁共同探讨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培养路径
引 言
教育部2019年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9年修订版)中明确将家国情怀素养列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将其定义为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追求,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有助于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有助于增强和提升民族凝聚力。
一、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人文情感价值的不足
中学历史教学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品质和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据有关人士对一些地区的中学生人文素质情况的调查表明,中学生的价值观念日益金钱化和极端个人化,传统价值观念的虚无主义倾向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日趋淡薄,历史学科在学生人格个性和思想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导向作用被人为地削弱了。就笔者看来,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历史教育目标与教学实际脱节。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是,就本人近两年来对新课标教材所作的研究发现,在作为教学最主要依据的教材中,实际上缺乏引导教师落实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给人的最大感受不过是用专题历史知识结构,替代了原来的通史知识结构而已。不仅如此,在对许多知识的处理上,为了节约文字叙述,连最起码的过程也被忽略了。其次,中学历史的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我们姑且不说传统的中学历史教材的弊端,仅就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新课程教材而言,虽然教材-改传统教材过多的文字叙述和史实过程叙述,增加了许多图表资料,简化了史实过程,使教材有了更多的可读性、观赏性,这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现行教材仍未能把历史上许多理应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启迪作用的内容纳入其中。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
2.1合理设定培育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了指导,教师要研读教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制订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融入家国情怀的培养计划。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生活中的事例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张謇办实业的曲折过程是怎样的?”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积极讨论,教师可以配上相关插图,拓展教学内容,增进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第一,较为全面地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及特征;第二,了解张謇办实业的过程,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把握历史规律;第三,理解中国发展工业的必要性;第四,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需要教师精心设置教学目标,将家国情怀的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对家园和国家的情感,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家国情怀。
2.2整合教材内培养家国情怀的课程资源
在初中教学中要培育家国情怀,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课堂,而课堂教学基于教科书,在2017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历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此外,课标对教科书的编写也提出了标准要求,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在初中教学中要培育家国情怀,离不开课堂,更离不开教科书。
例如,在抗日战争主题中,2019年最新的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融入了大量体现培育家国情怀的内容,达到了义务历史教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要求。该教科书中记载了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几场重要战役(如: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教科书中的图片大部分采用真实的历史照片,并且设有与抗战相关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自发去了解更多的抗战史实。学生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相关历史,了解部分为国捐躯的伟大英雄人物,知道中国人民坚守国土的相关事迹,认识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的本质,深刻意识到,这场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战争,使学生从抗日战争中体会到中国军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发出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人来带的伤痛是巨大的,许多人在战争中家庭离散、漂泊他乡,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到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要关爱家人,珍爱和平。因此,在抗日战争主题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培育相得益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家国情怀的培育,抗日战争主题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抗战精神”与“家国情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3创设课堂情境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如果仅仅采用单调枯燥的说教,明显是效果不佳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距离较远,缺少教师的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思考、感悟可能并不深刻,要从历史中感受正确的情感就更不容易了。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加深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历史的体会,重视设置历史情境,有情、有境、有趣的师生互动教育方式,让学生“神入”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架起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感受历史的脉搏,在情境中激活隐性教育价值,实施家国情怀教育。在创设历史课堂情境时,要注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氛围等,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通过语言、图片、实物、视频、音乐等等将学生带入情境。
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明确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切入点,突出教学重、难点,情境要符合历史事实,切忌假大空,特别是要注意人物、事件的真实性,尤其在讲抗日战争时,不能为了突出爱国情怀,而虚构出某些历史人物,杜撰一些抗日故事,特别是将经过艺术加工的电影电视剧当做真实历史事迹来讲述,这样创设历史情境,容易使学生混淆真实历史,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径,反而不利于历史教学的。此外,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师在创设历史情境时,还应当注重新颖性,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发展飞快的社会之中,网络发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信息量都是巨大的,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情况,要与时俱进,多了解新的信息、素材,采用更新颖、引人注意的故事、材料、方式来创设课堂历史情境。
2.4丰富教学活动,增进学生情感体验
开展丰富的历史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措施。历史课外活动的形式有多种,如参观、访问、阅读、撰写报告、搜集图文、观看影视、组建兴趣小组等,都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积累经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历史综合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开展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八单元第27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烈士陵园,让学生以向革命先烈致敬的方式体验和传承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又如,教师在开展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课堂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家庭生活环境变化”的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庭生活环境4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并将其形成一份调查报告。学生通过考察自身家庭环境变化,可以亲身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而坚定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2.5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主动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还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创设了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回到1895年的初春,设计问题:《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了回来,如果此时你们是应试的举人,会是怎样的感受?播放视频《公车上书》。危亡之际,谁站了出来高呼救国主张?(引出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中关于梁启超的介绍,随后展开活动探讨:你们对于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主张有何感受?如果是你,你会签这份万言书吗?学生根据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说明理由。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上皇帝书》的内容,引出“公车”的概念。本次课的教学,教师综合运用了教材资源、课外影视图文资料等,重现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案例
如:第 20 课《正面战场的抗战》98 页的问题思考:“从以上材料中,你能感受到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体现了哪些精神?”①笔者对比了两位教师的课堂情况,发现教学效果差距很大。
课堂实录一(陈老师):
陈老师:同学们来看到树上这道“问题思考”,第一则材料向我们介绍了台儿庄战役中李宗仁的英勇无畏,第二则材料是武汉会战后给我国带来的巨大的损失和灾难,第三则材料讲述了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我国军队抗战到底的事迹,从三则材料中,你们能感受到怎样的精神?
此时下面的学生大都没有跟着老师翻书,一直停留在 98 页的“问题思考”,配合老师发言的学生较少,且积极性不高。
而后陈老师在课件上放出标准答案,让学生抄在书本上。
课堂实录二(蹇老师):
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详细讲过这三则材料了,此时将李宗仁的照片、武汉会战中我国受损的数据表格以及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的历史照片放在课件中。
蹇老师:同学们,从三则材料中,你能感受到战争是怎样的?
学生:残酷无情。
蹇老师:是的,战争如此残酷无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害,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
学生: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蹇老师:对,我们反对战争,但不代表我们软弱。我们看到在抗战中涌现了那么多英雄人物、英雄集体,他们是为了什么在战斗?
学生: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
蹇老师:没错!那我们来看看,根据三则材料,我们到底能从他们身上体会到哪些精神?
小组讨论 3 分钟。
学生马上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时间到了以后争相举手发言,蹇老师在听取学生发言后简单总结,并且督促学生记好笔记。 两者对比下来,很明显看到蹇老师班级的课堂反应好很多,学生从课堂中切
实感受到了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效果很好。
结束语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应该说,历史学科特点决定其成为家国情怀教育的主阵地,这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主动承担起家国情怀培养重任,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体会、体验、感悟、升华家国情怀素养,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J].年明点.??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1)
[2]家国情怀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刘东伟.??教育观察.?2019(37)
[3]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J].樊平.??华夏教师.?2020(02)
[4]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教育[J].吴致芬.??才智.?2020(06)
[5]初中历史教学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实践探究[J].吕洪军.??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
[6]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J].史军宁.??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