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尊友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641313
摘要: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推进如火如荼,高中地理课堂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教师多采取讲解偏重、思考偏少的缺乏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堂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在探究式教学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经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并配合信息技术等等,能够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加工以及在应用,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一、引言
由于中考必考科目中并不包括地理,因此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以后,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再加之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快慢不一,空间思维能力不能够满足课堂需求,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更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以及能力的提高。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学习环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更应该作为引导者以及组织者参与课堂活动。在此学情基础以及新课改背景之下,地理课堂应当采取探究式教学策略,更加适应高中地理课堂,且能够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
二、探究教学方法简介
探究是一个过程,是对未知事物的原理、成因、影响等等的一种调查、研究,更是对已有知识的一种检验或者质疑,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探求真知的精神。而探究式教学,就是将探究精神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整理出符合本课内容以及逻辑的问题链,提出的问题应该是住家深入,由简到难,能够通过问题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文献中的解释,探究式教学策略也符合知识构建的认知过程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以下特点:首先,探究式教学必须以事实为基础,提出的问题要科学以及严谨,逻辑要合理[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先根据课本的内容,提前梳理出科学、合理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探寻以及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等等。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必须以科学事实为基础,对客观现实世界中的某种科学原理与现象的关联,同时还要与教材中的内容紧密结合。在这样的三重保证下,学生能够激发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中的探究活动中来。其次,探究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在进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是组织者,首先根据以上原则罗列好问题以及设计课堂探究活动,紧接着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探究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总能够得到研究结果,整个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应当是学生,而教师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多方面、全方位的提供数据以及文字材料等等,观察学生是否遇到了困难与障碍,提供指引,做出适当的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课堂活动中,获得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处理信息以及知识再应用的迁移能力,非常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地理课堂上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
(一)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以及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一些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仍然采用讲解法居多,且讲解的内容较多、时间较长,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学生知识被迫接受知识而非主动学习,学习效率较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差。
现如今,新课改的推行如火如荼素质教育也是大势所趋,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组织时,应当明确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应当将自己放在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完成好既定的教学任务[2]。例如,教师在组织讲解必修一时,“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的内容相对比较困难,其中,地球自转引发的昼夜交替问题相对较难,学生不仅要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还需理解并掌握昼夜交替的长短变化以及空间变化,以及可以绘制太阳光线的简单示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足,无法应用与掌握。教师需要根据问题链的形式,逐个将其中涉及到的问题展示到黑板上,同时请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力求在互动与询问的过程中,将教学难点逐一击破,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3]。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能够热情参与课堂讨论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高中地理知识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密集,且在前期主要是对现象、原理的深入探究,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记忆和理解的认知能力是并重的,但很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相差甚远,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与自己接触的实际生活存在较大隔阂,学生及时想想也无法将知识具象化,长此以往,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热情等等都会大幅下降[4]。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学生已知的、与生活较为贴近的案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差不大,甚至可以用理论知识解释现实现象或者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们在讲解“常见的地貌类型”时,可以选择以河流地貌为例,将学生比较熟知的黄河、长江等等河流联系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链条。例如,黄河的河源部分、主体部分以及河口部分主要以哪种外力为主,构建出了何种地貌?这些地貌类型的形成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在课堂上配以大量的文字资料以及图片资料,辅助学生进行理解,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热切的参与课堂,并且认为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是紧密相接的,更能够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相关的知识体系,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
(三)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
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化深入到各行各业中来,其中教育信息化设备也在近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电子黑板、电子书包等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高中地理课堂上,也可以以多媒体为载体,利用谷歌地图、GPS等等软件,将各个区域更加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仍然以“河流的地貌类型”为例,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谷歌地球等等软件,展示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三种不同类型的河口三角洲,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河流的流水作用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深层记忆,以及空间思维能力等等。
总结来讲,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是符合教育改革以及学科素养的合理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老师的备课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加之教师的引导以及科学技术的相结合,能够真正地将探究式教学的成果凸显,并且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与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保瑛.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 明日, 2018, 000(022):139-139.
[2]杨敬. 浅议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电脑乐园·信息化教学, 2018(5):0131-0131.
[3]刘晓梅.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考试周刊, 2018(48): 138-138.
[4]王桂芳. 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运用[J]. 信息周刊, 2019(5):0283-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