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创新探索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6期   作者:王李锦
[导读]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信息技术新时代,中学生每天频繁地接触各种各样信息活动,

        王李锦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第二中学校 030032
        摘要:随着我国全面进入信息技术新时代,中学生每天频繁地接触各种各样信息活动,加强正确的引导,端正思想认知,培育科学精神与良好道德品质,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大有益处。在“课程思政”教育大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创新变革势在必行,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发展思想,深入挖掘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内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将课程思政教育思想落到实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信息技术; 教学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给人们的思维、道德与行为都带来深刻影响。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基于立德树人思想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无论筛选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执行课程标准,一切课程安排都要符合“课程思政”的根本思想,探寻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契合点,进一步创新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1.“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社会发展与信息技术发展二者息息相关、互为促进。现如今,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并不陌生,几乎平时生活与学习都会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但是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情来看,大多教师还沿用照本宣科的教育形式,更多倾向理论灌输,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思想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总体来看,现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并不理想,与“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首先,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不注重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道德品质,多局限于老师讲解、学生操作的单一模式,没有把握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互为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在“互联网+”大环境的影响下,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充斥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面对海量信息往往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再加上自我约束力欠佳,稍有不慎可能侵犯网络安全或者违反道德规范。
    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思想引领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重视德育教育,找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与落脚点,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感染学生,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获得德育教育,提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2.“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创新探索
2.1 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道德素养
        中学生还处于懵懂的状态,每天他们通过电视、电脑、手机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负面内容,严重影响与干扰思想行为。对此,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要结合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教会他们如何甄选正规网站,并告诫其远离网络诈骗,杜绝网瘾,要充分意识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自觉规范行为,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提升信息筛选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修养。

例如,学习“计算机病毒”时,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认知病毒的危害,掌握预防病毒的方法,如不随意打开陌生的链接,拒绝接收来路不明的文件等等,认识到传播计算机病毒是一种违法行为,绿色上网、健康上网从每个人做起。
2.2 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合作交流
        培养中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这也是“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之一,同时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社会性教育价值。在全新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沟通能力,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促进同学之间的深度交流与交互合作,培育团队精神。例如,学习网络搜索以及信息获取等相关知识,设计分组学习方案,各小组自行确定项目课题并上网收集资料,整个学习过程中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直到最终完成主题报告,各小组之间分享信息、切磋经验。多给学生创造团队合作的机会,既能调动课堂参与性,丰富实践体验,也能培育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团队合作的意义,树立团队精神。
2.3 信息技术教学中树立实践意识
        学习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付诸实践、服务生活。因此教师要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创设个性化的主题情境,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意识,促进信息技术知识迁移内化。例如,学习“修饰演示文稿”时,围绕当下社会热门“垃圾分类”为主题,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垃圾分类我最行”的PPT文件。在文件中,大家上网收集各种有关垃圾分类的图片或者知识内容,在画面中穿插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并在下方注明每个垃圾桶对应的垃圾分类办法;合作学习过程中,整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练习在PowerPoint软件中插入图片并调整排版,有利于把握信息技术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联性,也能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垃圾分类,树立环保意识。
2.4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育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科教育的永恒主题。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深挖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磨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完善人格修养,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激活爱国主义情怀,这才是当代中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养,例如,练习利用电脑制作绘画项目时,围绕“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先组织观看爱国主题纪录片《国之重器》、《厉害了我的国》以及新华社发布的“抗疫”主题微视频《人民战“疫”》,带给学生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激起当代青少年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由此切入作品主题,启发他们深入地构思与设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表达作品的“真善美”。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也能陶冶情操,培育爱国情怀。
        总之,在我国全面深化学科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素质教育推动学科教育更关注智育、美育、德育的全面发展,尤其以德育教育为主线,践行“课程思政”教育思想,培养更多有文化、有素质、有道德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新形势下创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案,要抓好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整合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将他们带入德育情境,顺利完成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改革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洪剑.浅谈核心素养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落实策略[J].中华传奇,2020,(6):77.
[2]吴歆.初中信息技术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新课程导学,2020,(27):88-89.
[3]黄彬权.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J].求知导刊,2020,(13):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