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中的写景文言文谈写作中的“抓住特色”和“寓情于景”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6期   作者:戴丽丽
[导读]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其中习作更是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
       戴丽丽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江南中学  315821   
        要: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其中习作更是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是语文学科中最能考量学生知识素养情况的一部分内容。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近现代以来,现代文学及现代写作,不断进步、革新,一些娴熟的现代文写作学技巧已经在我国应用广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现代文写作方法比较重视,相对而言,从中国古典文学,即文言文中对写作技巧进行的教学工作不够重视。从一些经典的写景文言文中反思现代汉语写作中的“抓住特色”与“寓情于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写景;文言文;抓住特色;寓情于景
一、引言
        中华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学之林中屹立不倒的一棵大树,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从古典文言中探索现代写作学的进步与发展,具有深刻价值。古典文学含蓄且蕴藉深沉,有着独具东方特色的辉煌魅力,其重视韵味与境界的特质,在当今依然备受人们喜爱,同时,初中部编教材文言文篇幅的增加,也让我们把更多目光投向中华古典文学。借助教材中两篇南北朝时期的文言文经典,从写作学角度看《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对现代汉语写作中的特征描写和寓情于景描写的启示,必将由此而碰撞出全新的智慧花火。
二、写作中的“抓住特色”和“寓情于景”
        抓住特色又叫特征描写,是写作中非常常用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事物描写过程中,有选择性地进行省略和补充,对事物呈现出的与众不同性进行着重刻画和书写的一种表现手法。特征描写能够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写作事物的突出特点,有易于联想。寓情于景也是写作中的一个常用概念,古语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写作者角度及写作者观察事物时的心境角度,对景色进行描述,使景物描写在看似浑然天成的基础上又隐隐透出叙事人或叙事主角当时情感状态的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初中生的能力和经验特点,无论是特征描写亦或是寓情于景的描写,在实际联系中,会以四季景物书写为范例进行讲解,但在两种写作手法的教学反馈中,学生尽管能够大致完成两种手法的习作练习,但内容并不流畅,比如寓情于景的练习,学生往往只能在文章中泛泛而谈,不仅没有使该艺术手法散发出应有的辉煌魅力,且使文章显得颇有些生硬乏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文言文作品分析两种手法背后的内涵要比单纯的形式模仿写作练习显得更为重要。
二、从古典文言看“抓住特色”的写作技法
        抓住特色,抑或称之为特征描写,是写作的一种基础技能,初中课堂在抓住特色的写作技法上,有较多应用现代文写作观念的倾向。比如,现代文中的特征描写,有借助夸张等艺术手段对事物局部进行重点放大或缩小式描写的范例,比如茨威格在《列夫 托尔斯泰》一文中用大量的文字描述托尔斯泰的外貌,这种写作手法并不是写实主义的,但对于特征描写而言,效果的确显著。然而,这样的写作手法缺少一种层次性,同时,适用范围也比较狭小,并不适用于初中生。

然而,中国古典文言中的特征描写在此显现出显著的优势,文言文中的抓住特色是非常注重“适度”的,借助精简的语言,点到即止地进行描画,但却能以此创造出无穷意境。比如,在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有一处对水流清澈特征的书写,仅用了连续四个四字词语,进行了高度写意化的描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前一句采用直接描写,后一句采用侧面描写,高度对称的基础上,语言点到即止,又有无穷造景,勾人联想,是不可多得的特征描写经典句段。[1]再看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对清澈特征的书写,“清流见底”“沉鳞竞跃”,语言含蓄、蕴藉深沉,这是所谓漫画式书写方法难以达到的,需要我们在写作实践中学习这种高度凝练的写作方式。
三、从古典文言看“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
        借助人眼观察的景物,各人笔下在进行书写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景色的升华和提炼,所以景物描写总是含有着叙事者的情感色彩。夹带着个人情感的景物描写是比较常见的,无形之中,各人的笔下都会写到含情的景色,只是通常在寓情于景的习作过程中,初中学生忽略了对于寓情于景背后内核的深刻理解,而仅仅停留在浅显的形式模仿上,因此教学效果比较一般。从《与朱元思书》来看,“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写到这幅山川鸟鸣的图景时,吴均仅用此十六个字便高度凝练地进行了书写和刻画,且在其中还借助了动态描写的方式,使这幅图景在骤然之间极富生机地得以呈现,传递出叙事者一种沉吟其中、赏心悦目的喜爱之情,语言清新,运用叠词,促使行文富于音律之感,可谓是一处极为成功的寓情于景描写。再从《答谢中书书》分析,写到夕阳时分的景物,历代诗人总是会引发出无限慨叹的悲凉情怀,陶弘景在寓情于景的写作过程中,写了夕阳和沉鱼,借助沉鳞竞跃几个字,在景物描写中寄托了自己放任山水中的一种欣然之情,对于初中生来说,这处寓情于景的描写就有很强的学习意义,寓情于景的描写通常是有选择性的,同样是夕阳时的景色,陶弘景写的是夕阳中的鱼儿,而李商隐则写到“时近黄昏”,黄昏薄暮,凄凄凉凉,陶弘景和李商隐在夕阳书写的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描写对象,表现出了不同的两种情感色彩,初中生在寓情于景的习作练习中,也应选择恰当的景物进行书写,比如写秋景,喜悦的人可以写“秋天的稻谷闪闪发光”,忧伤的人可以写“落叶依依不舍地从树上飘落,好像正在和大树母亲告别”,同样是在书写秋天,借助具体对象的选择,写稻谷和写落叶的行文内容可能会发展为两种截然对立的情感分支[2]。从此可见,在寓情于景的描写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的对景物进行书写,有的放矢,以此来实现有目的性的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结语:古典文学具有丰厚的内涵,从经典、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能够感知到传统文学博大、深邃的魅力,在模仿和学习现代文写作技巧而颇感山穷水尽的时候,从文言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技法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文言名篇,从文言名篇中分析现代文写作时“抓住特点”和“寓情于景”的使用,并促使学生在日常行文练习中不断揣摩、应用,这必将对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产生巨大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汤汝昭.南朝山水书札美学特质与士心尚隐成因探略——以《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为考察中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1):7-12.
[2]叶建明.写作学研究的新视域[J].汉字文化,2018(1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