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6期   作者:刘晶 巫进娣
[导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刘晶 巫进娣
        广州商学院  广州  510700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临新时代的发展要求[1],对人才培养的高目标要求,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高校辅导员队伍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来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现状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
        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当从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日常事务管理、党团干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围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但作为一线的我们,由于角色定位比较模糊,行政工作会占据我们大多数时间。又因当今大学生多为零零后,大多独立意识差、依赖性强、个性要强,事无巨细皆会联系自己的辅导员,辅导员更多看起来像24小时的保姆,忙碌着众多重复性意义又比较低的工作。与专任老师比起来,不能够专心做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让辅导员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偏差,幸福感降低,成就感不足,最终将会导致辅导员流动性较大,大学生辅导员更换频繁,对学校的归属感降低,配合度降低。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学生思想独立性、差异性增强的时代下,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基本上以合同聘用制、留校学生任教为主,部分辅导员不是思政专业出身,本身思想政治专业水平的不足,政治定力不扎实,再加上工作繁琐,对时事热点关注的不足以及不能做到理论的深入学习,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能力,会不利于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和思想价值引领,甚至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三观”的认知。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
        为满足新时代下学生成长的需求,也因当下学生频频出现心理危机等紧急情况,各高校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放在第一位,从大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高校辅导员就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由于辅导员的定位比较模糊,导致工作繁重,本身心理压力较大,再加上处理心理生病的大学生,自身无处排压还要安慰、开导学生,长期下去,辅导员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一个好的解决。常言道,快乐会通过语音、肢体动作进行传递,反之亦然,当辅导员自身比较阴郁的话对学生的成长也是不健康的。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的途径
(一)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情感问题
        1、优化情感支持
        鲁迅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情感是辅导员职业里最温暖的要素,高校辅导员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高校辅导员首先要有仁爱之心[2]。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第一线,能够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想要和学生成为真心朋友,就要真心的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时刻关心学生,想学生之想,急学生之急,在大学生身上投入大量的情感,但是辅导员的这种情感不是天生形成的,辅导员也有表达喜怒哀乐的需求以及需要将在学生身上积累的负面情绪释放出去,但是又要处理工作上的各种问题,这时候当自我调节不了,负面情感释放不出去的话,就需要借助于外力的情感支持来应对其情感超负荷运转的问题。
        2、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心理素质
        新时代下,网络的开放性及言论自由性,导致大家的心理问题被无限放大,焦虑症、抑郁症、妄想症……等高校大学生自杀的心理问题比比皆是。而作为一线的辅导员来说,碰到一个心理抑郁的学生,这将是对巨大的挑战和心理压力。当高校辅导员面对两百多个形形色色来自不同家庭环境的大学生,面临的挑战会更大。

需要高校辅导员身心健康的同时,心理素质首要强大、过硬,可以在辅导员面试的时候加强把关心理素质能力,从根本上出发解决问题。当然,状况是在不断发生的,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在职的高校辅导员也应在工作之余抽空学习心理知识、相关案例或考取相关心理咨询证书,让自身有一个强大健康的心理素质之外,还能游刃有余的关爱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自身的学习之外是不够的,高校应该为高校辅导员提供相应的心理宣泄室、定期举办心理沙龙、外出心理活动的团建游戏等。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心理素质对高校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多维度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
        新时代下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知识面广泛,想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多维度、多角度的了解大学生的特点。
        1、提高职业化素质
        大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处于快速的发展变化之中,但由于当前大学生处于复杂的网络信息时代,各类信息良莠不齐,对学生的思想具有极大的迷惑性,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较为密切,为了帮学生辨别及纠正不良思想,辅导员需要熟悉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正诉求,因此辅导员除了学习专业领域知识外,还需要真正的了解学生,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对辅导员的信任和肯定,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进行。
        2、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从目前各高校的辅导员招聘制度来看,高校一般会对选聘者的政治面貌,学历层次有严格要求,但是对辅导员的专业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并没有严格要求,不注重考察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相关理论,一些本科硕士研究生期间没有学过思想政治教育学或者是教育学门类专业的毕业生,也走上了辅导员工作岗位,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积累程度会影响辅导员的育人学术水平。另一方面辅导员的业余时间并不充足,作为学校中最忙碌的群体,既是后勤员,又是快递员、高级保姆等学校什么部门的事情都可以找辅导员,其长期处于一种忙碌的奔波状态,导致招聘进来的高校辅导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然而新时代下的中国,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变化,要想融入大学生群体做好大学生的引路人,要就必须要求高校辅导员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深入研究,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
        3、激励机制
        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素质能力,需要与学校的培养与考核相结合。其中,学校的培养会直接提升辅导员的素质能力,而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也可以间接的推动辅导员与能力的提升。合理、科学规范可行的高校辅导员考核机制,是高校能否用上人,留住人的重要保证。首先,要优化辅导员考核的指标;第二,要规范辅导员的考核流承,秉持公开公平公正饿原则;第三,辅导员的考核方法要科学化;第四,考核要有奖惩机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生源质量的复杂性,使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据相关的调查研究,一名辅导员在工作中可能要面对上百名大学生然而待遇问题却不容乐观,工作任务与工资待遇的悬殊对比使辅导员队伍出现了“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等职业情绪问题,因此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岗位激励制度,为辅导员队伍提供更好的后台保障。
三、结论
        新时代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的高低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需要引起辅导员和高校的高度重视[3],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制定合适的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的相关沙龙和考核机制,从各方面给与相关的支持,切实保障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辅导员需要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从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来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曲青山.党的十九大报告蕴含的逻辑结构[J].福建党史月刊,2018
[2]韩颖.教路畅爱保障[J].速读(上旬),2018
[3]王静媛.高校辅导员晋升机制研究--以Y大学为例[C].扬州大学,2018
作者简介:刘晶(1992-),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思想政治教育;巫进娣(1992-),广东河源,本科,助教,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