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然 彭巧静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050000
摘要: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门话题。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方面目前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致使大学生创业成效并不理想。党中央整体提出脱贫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人社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改革。故而,本文就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精准扶贫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精准扶贫;实践探究
当前,大学生就业仍是一大社会问题。随着近些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加,每年大概有8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走进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所以就大学生创业形式是非常严峻的。可是现阶段本国的劳动市场存在一大矛盾现象:相关劳动单位找不到劳动力,而就业人员找不到工作。这个现象在近些年来表现得格外突兀。根据教育部预计,2021届高校毕业生约有850万人左右,所要面临的大学生创业形式更加的严峻。本文围绕国家精准扶贫问题来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进行解析。
1.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精准扶贫
1.1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内在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提出关于精准扶贫事宜之后,本国的脱贫工作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精准扶贫。人社部与教育部共同推出脱贫千校行动计划,主要内容是依靠高校与职业培训机构,向建立立档建卡的贫困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将扶贫工作与教育工作相连接。人社部推出相关政策,文件指出将高校就业问题与脱贫工作相结合,想向贫困地区引进人才等政策。与经济政策相结合,推动当地经济的进步,推进微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要求各个地区要适应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加强市场需求与精准扶贫,引导毕业生要理智就业,对其进行针对性职业引导。
从国家出台的各个相关政策不难看出大学生创业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将大学毕业生群体看做“异类贫困群体”来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帮助。这不仅仅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更是依据大学生创业来推进精准扶贫相关工作。
1.2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之于精准扶贫的意义
习总书记强调说要根据当下形式,深化帮扶,落实扶贫工作。对大学生积极深入基层,帮扶脱贫赋予厚望。希望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各地民情,在创业中增长自己的智慧,并在困难中锻炼自己的意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推进群众创业,是进步的动力,也是实现中国梦、强国之计。
2.大学生就业创业与精准扶贫对接的核心问题
当前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关键在于如何很好的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大学生创业完美的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是工作的核心,若要做好这行工作必须对一下问题进行解决:
2.1吸引力不强
在对于大学生扶贫创业和项目选择如何在能够相结合直接影响了扶贫的结果。要求学生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合作意识是问题的关键。
2.2项目落地难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很多表现在计划与想法,可是有计划转变为实际行动需要专业的指导与资金的投入。可是在缺少资金支持与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创业之路困难重重。
2.3企业融入度不高的问题
企业是学生创业的重要帮助力量之一,企业怎样才能更好的参与到学生创业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实战指导是关键问题。当下各大高校对于引进企业家的指导力量不够,现实了创业学生的自身格局与资源。
3.大学生创新创业对接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究
3.1明确机制,提升双创对接精神扶贫吸引力
高等院校对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变革。经农村扶贫工作纳入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教育的课堂中,并进行学分累积。对于学生团队扶贫项目实地考察、项目启动给予资金优先借用的支持。推动了创新创业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结合度,提升学生团队的积极性。
3.2设置据点,解决双创项目落地难问题
为了推进高校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度,对本国扶贫工作的开进更加的快速与有效,高等院校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载体,要切实落实好精准扶贫工作。高校应深入农村,在当地建立扶贫根据地。对于学生团队直接走进农村推进项目落地有着推动作用。
3.3校企共建,推进校企村三方合作
校企的高度配合是实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措施。例如对于电商专业的帮扶工作,其中对于电商的扶贫基础是对电商运营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通过电商企业的提供的专业指导与培训,有利于提升学生创业团队的专业素养。并对大学生团队的项目落地进行指导,带动当地村民经济的增长,实现学有所用,提升学生的创业热情。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在大学生创业与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时存在的问题,要不断的进行探索与改革创新,这样大学生自主创业才能够取得进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养高品质的全能型人才,有利于解决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潘鹤立,陈清西,郑超明,潘东明,申宝营,钟凤林,潘腾飞.新农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探析——基于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J].福建农业科技,2020(09):65-72.
[2] 何独明.全面发展视野下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06):133-140.
[3] 王鹏程,孙红绪,石伟平.高职院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实践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1):308-310.
第一作者:王沛然,198208,汉,籍贯:河北省石家庄鹿泉区,男,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学历:本科,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精准扶贫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资金使用效益评价。
第二作者:彭巧静,197810,汉族,籍贯:河北省曲阳县,女,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精准扶贫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资金使用效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