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燕
福建省永春县吾峰中心幼儿园 362607
摘 要:随着幼儿教育观念不断革新以及外部社会舆论变化,人们在教育幼儿过程中,除了关注幼儿的生理健康外,也开始逐渐加强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一个全面发展的幼儿,必然拥有一个健全的体格,以及能够愉快、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在此背景下,幼儿健康教育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对幼儿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幼儿教师分别从卫生习惯、心理情绪方面出发,结合幼儿不同年龄段特征,为幼儿制定合理的身心健康发展策略与规划,帮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意识,为幼儿塑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
关键词:健康领域;幼儿教育;身心健康;对策
1 生活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1.1 课程中灌输健康知识
想提升幼儿身体素质,提升幼儿免疫力,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培养出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尽可能地减少病毒、细菌侵蚀途径。作为教师要有一个基本的底层逻辑框架,分别从课程和课外应用教育资源,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幼儿健康知识。例如在饭前洗手环节,教师要告知幼儿为什么吃饭要洗手,可以用诙谐生动的语言描述病菌从脏手上侵入身体,引发身体不适的过程。之后再按照标准方式为幼儿演示正确的洗手方式,并在之后的日子里不断强化这一步骤,直至饭前洗手并正确洗手成为幼儿的一种本能行为。诸如这样的卫生习惯还有很多,虽然很多都不起眼,但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将这些良好的卫生习惯摘选出来,告知并为幼儿演示,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而这些将会伴随他们终身。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利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利用图书角的绘本、手册以及下载的动画片等,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育,例如将典型常识编成顺口溜或者儿歌,要求幼儿们广泛传唱。
1.2 活动中巩固幼儿卫生习惯
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都格外强调“知行合一”,意即课程教育要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点要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将其演变成幼儿自己能够长期保持的一种良好生活习惯。
同样以前述内容中提及的洗手环节,在当前疫情背景下,本园开展过关于“手”的健康活动。除了要在课堂环节由教师反复强调洗手的重要性以及正确掌握七步洗手法之外,更是在生活点滴中落实这些理论内容。具体可以通过后续开展的家园活动,形成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良性沟通与协作,同时巩固集体教育活动。此外,教师也要在既有课外活动基础上,新增一些可以有效增强幼儿身体锻炼的活动,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参与度,帮助幼儿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
教师要形成以课外活动培养和巩固幼儿良好卫生、锻炼习惯的理念。作为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注重户外活动内容和节奏的引导,同时要引导幼儿每次在结束户外活动之后及时清洁。
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积累,教师要持之以恒,制定长短期规划,按照既定规划内容按部就班开展工作。
2 积极引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幼儿心理教育关乎幼儿终身成长。部分教育学家,例如卢梭曾提出幼儿的性格养成是自然养成。近年来卢梭这一论调受到批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卢梭的观点忽视了后天教育的干预作用,忽视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和家长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幼儿获得更充足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同时增强幼儿的沟通能力,而沟通能力恰恰是保障幼儿心理健康、解决幼儿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2.1 构建良好班级环境
个体性格养成和心理舒适度会受环境影响。幼儿由于年龄问题,认知能力有限且心思敏感,从熟悉的家庭环境猛然间来到了陌生的幼儿园环境,身边熟悉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在,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同学和教师。许多小班幼儿刚一入园,往往会出现入园焦虑,表现出哭闹、情绪不稳定,乃至生病发高烧的情况。即便在初步适应幼儿园环境后,心理上依然缺乏足够安全感,这时便需要教师为幼儿塑造一个充满安全感和爱的环境,让身处其中的幼儿感到舒适。相比其他阶段的教育,幼儿园教师其实扮演的不仅仅是教师身份,还扮演着一种“替代型父母”的角色。除了基本常识教育外,还要给予幼儿替代是父母般的关爱,让孩子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2.2 家园共建形成合力
幼儿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缺失明显,部分家长认为将孩子放到幼儿园,教育孩子的责任便落到幼儿园园方和教师身上。父母平时比较忽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以至于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停滞不前。
我国有关部门下发的文件中提到,家园共建形成合力,是促进幼儿教师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除了幼儿教师积极引导外,还需要家长的鼎力配合。幼儿在幼儿园内接受到的教育,如果能够在家庭教育环节得到巩固,教育效果会由量变转变质变。因此,除了要教育好幼儿外,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也要积极与幼儿家长沟通,让家长积极参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家长塑造良好、和谐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幼儿成长与发展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形成合力,积极利用当前教育资源,合理安排课程内与课程外的时间和教学内容,从理论知识、实践行动方面培养幼儿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国韵.大班幼儿自我健康管理养成的有效路径[J].教育观察.?2020(08)
[2] 盛娟.在课程生活化背景下培养幼儿自主进餐的习惯[J].当代家庭教育.?2020(02)
[3] 孙丽红.如何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J].科普童话.?2020(20)
[4] 王龙美.注重幼儿合作与分享能力培养促进幼儿健康发展[J].基础教育论坛.?2015(33)
[5] 甄丽欣,王红.现代幼儿保育工作的特点[J].山东教育.?2003(12)